《展開與折疊(正方體)》教學問題
緣起:
在西安活動時,香港馮振業教授在報告中提到的一個案例,香港小朋友學習《正方體展開圖》的情況,他呈現了一組照片(如下圖),并介紹說孩子能從圖中發現了一些規律。在以往自己的教學經歷中,沒有上過接觸過這樣的內容,對這項內容產生了興趣。于是,當在這學期的教材中發現這個內容時,竟有種如獲至寶的感覺,就把這一節課定為自己磨課的課題。于是,在課前課后有了一些思考,在此與大家交流,期待分享大家的思考!
前測:
為了更好了解學生在這一知識的起點,我利用周末時間布置學生完成以下作業:
“找出正方體紙盒(至少三種),剪出其展開圖。思考:從這些展開圖中,你能發現什么嗎?”布置這個作業的目的,是想把剪開展開圖的操作過程提前在課前完成,把課堂上更多的時間用來組織學生交流探究。
第二天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大部分學生都能按要求剪出正方體的展開圖,而且一些同學能從自己制作的展開圖發現了一些規律。比如:
楊楊:我發現展開圖有很多種,但不可能排列得象一條線。
挺衍:六個完全一樣的正方形不一定能圍成正方體。
知易:我發現有4個連成直線,其它地方(左右)多出2塊。
余安陽:展開圖都占三列,四行。
文雄:我發現它們都是四格豎式或四格橫,另外兩格并列,中間夾四格中的任意一格。
徐鳴遠:正方體的圖是4個直線,正方形兩邊各一個正方形。
孫睿:總的來說,其實只有兩種。
王鑌璜:我發現了正方體展開圖都是6個小正方形組成的,而且6個小正方形的面積相等,但是六個完全一樣的正方形不一定都可以圍成正方體。
黃歆:無論什么結果都必須橫排豎排都有方塊。
可以說,這些說法比較零碎,也不一定準確、規范,但卻可以看出學生是認真在思考的,也可以看出學生其實對規律已有一些比較模糊的感覺。
課前思考:發現規律的環節要不要在課堂中呈現?
可以說,這是我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
在教材網站上有《如何把握“展開與折疊”的教學要求?》一文,里面是這樣說的:
教材第16頁安排這一內容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在想象、操作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這部分內容對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求比高,有些學生會感到困難,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附頁中的材料,幫助學生操作、思考、判斷,逐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師還可以讓每個學生帶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紙盒,每個學生都剪一剪,并展示所剪圖形的形狀,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展開的形狀也可能是不同的。雖然不要求學生掌握多種剪開的方法,但教師應借助這些展開圖引導學生進行交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在剪、拆盒子過程中,很容易把盒子拆散了,無法形成完整的展開圖,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地進行指導。教學過程中,在實物操作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實物展開或折疊的過程”,促進學生建立表象,幫助學生理解并發展空間觀念。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有的教師給出了十一種展開圖,并讓學生總結、記憶十一種圖形的特點,用以判斷什么樣的圖形能折疊后圍成正方體,什么樣的圖形不能圍成正方體。對此我們認為要求過高,因為這里展開圖只是用于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載體。在學生交流時,可以通過展示多種展開圖讓學生觀察,但不宜讓學生作為知識點來記憶。因為形式化地記憶、識別并不能真正起到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