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精選2篇)
梯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1、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梯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積時的運用,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正確地進行梯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準備:投影、小黑板、若干個梯形圖片(其中有兩個完全一樣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我們學習過哪幾種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計算公式分別是什么?
2、你能說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如何推導的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呢?
3、創設情境:
投影顯示:
啟發談話:同學們能依照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也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計算出它的面積嗎?(板書課題)
二、新課展開
1、操作探索
⑴拼一拼,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動手拼一拼。
提問:你拼成了什么圖形,怎樣拼的?演示一遍。
⑵看一看,觀察拼成的平行四邊形。
提問:你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之間的關系了嗎?
出示小黑板:
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 ),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
),每個梯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 )。
⑶想一想:梯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學生討論,指名回答,師板書。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師:(上底+下底)表示什么?為什么要除以2?
⑷做一做:計算“前面出示的梯形”的面積。
2、擴散思維
師:如果我們手中只有一個梯形,你們能不能自己動腦想出別的計算方法推導它的公式?下面小組討論。 分組匯報:
生1:做對角線,把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如下圖⑴:
生2:從上底的一個頂點做另一腰的平行線,把梯形分割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如上圖⑵。
生3:從上底的兩個頂點作下底的垂線,把梯形分割成一個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如上圖⑶。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好多種方法,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但不管采取何種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積是“上底與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3、抽象概括
師: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積,用a 、b和h分別表示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積你會表示嗎?
生:s=( a + b ) h ÷2
4、反饋練習
完成課本p81做一做(一人板演)
三、應用深化
出示例子:一條新挖的渠道,橫截面是梯形,渠口寬2.8米,渠底寬1.4米,渠深1.2米,它的橫截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解釋:舉例說明“橫截面”的含義。學生嘗試計算:
( 2.8 + 1.4 ) ×1.2÷2
= 4.2×1.2÷2
=5.04÷2
=2.52(平方米)
答:它的橫截面的面積是2.52平方米。
2、反饋練習:完成p82第1題
四、鞏固練習:p82第2題
五、全課小結
六、作業:p82第3、4題
教學后記:
實踐操作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在教學中我以實踐操作為切入點,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積極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獲得感性材料,為概括出新概念、總結新方法打下基礎。
在教學是我注重了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梯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小學制數學第九冊第74—75頁。
教學目標:
1、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梯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探索合作,讓學生在實驗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體驗創新的樂趣。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會計算梯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理解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cai、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若干個。
學具準備:各小組準備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一對。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cai出示已學過的平面圖形,說出它們的面積公式并計算出它們的面積。
(學生回答,cai依次出現相應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提問: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為什么是用底×高÷2?
2.教師設疑:cai出示一個梯形,想一想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也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計算出它的面積嗎?
二、教學新課:
(一)、引入課題:那我們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做實驗,共同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 。(板書課題:梯形面積的計算)
(二)、實驗探究:
1.猜一猜:① 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能拼成什么圖形?
② 梯形的面積會跟梯形的什么有關呢?
2.小組合作實驗,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1)教師談話:利用手里的學具(標出上底、下底和高),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試著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思考:
①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已學過的什么圖形?怎么拼?
② 拼成的這個圖形的面積跟梯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③ 你覺得梯形的面積可以怎樣計算?
(3)小組合作,學生實驗。
3. 實驗匯報。
4. 引導學生看圖并提問:這個梯形的面積可以怎樣計算?
現在給你一個任意梯形,你都能求出它的面積嗎?怎么求?為什么?
5.概括總結、歸納公式。
教師提問:
①為什么計算梯形的面積要用(上底+下底)×高÷2?
②要求梯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
三、練習:
(一).基本練習:(cai出示題圖)
(二)解決問題:(cai出示題圖)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能詳細的說說梯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嗎?
五、鞏固提高。
板書設計:
梯形面積的計算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
s = (a+b)×h÷2
教學反思: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智力價值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關鍵在與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一、動手操作 培養探索能力
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圖形,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梯形與你拼成的平行四邊形有什么聯系?引導學生發現每個梯形的面積是拼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然后再讓學生用一個梯形,想辦法把它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通過兩次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二、發散驗證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說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對學生的五花八門的想法不急于評價,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說一說,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一理,歸納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拼、移”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散,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扎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動手操作以及推理歸納的學習過程中,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推導驗證的過程中,學生表達得不夠清晰,對于推導的過程理解得還不夠透徹。如果讓他們充分地操作體會,時間又不允許。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