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面積的教學反思
梯形的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并形成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并沒有安排用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想,怎樣仿照求三角形面積方法把梯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在自主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并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讓學生在數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實現對新知的意義建構,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具體情況如下:一、復習舊知,鋪墊引導
首先復習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并帶領學生回憶這些面積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滲透轉化的教學理念。
出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簡要復習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先想一下:梯形的面積怎么求呢?
二、注重合作,促進交流
學生在前面學習的經驗基礎上,最容易想到的是吧梯形轉化成已學過面積計算方法的圖形。學生說出各自的想法。然后進行分小組探究。提出小組合作要求:梯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呢?你能用學過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嗎?啟發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大膽提出猜測,激發學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學生很輕松地完成了探究任務,自豪寫在臉上。因為是自己探究完成得出的結論,所以他們有話可說,我就讓學生充分交流,讓他們多說,并引導他們說準確,說具體,還建議他們利用學具進行演示,整個過程中學生都感受著成功。
當學生進行充分交流后,帶領學生回到課件上,重新回顧梯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強調是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平移轉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梯形面積的2倍,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
梯形的面積 = 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 ÷ 2
= 平行四邊形的底 × 高 ÷ 2
= (梯形的上底 + 梯形的下底) × 高 ÷2
用字母表示 s = ( a + b ) × h ÷ 2
這部分的內容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激發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讓他們主動探究,大膽猜測,積極驗證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學學習活動中互相合作,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新知、舊知有機融為一體,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使學生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鞏固運用,能力提升
當學生掌握了梯形的公式之后,出示練習,鞏固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應用。
經過對三角形的教學,在這次梯形面積的教學過程中,我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操作,讓他們自己去探究新知識。有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學習的基礎,學生很快就能想到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轉化成梯形。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交流梯形面積的推導公式時,我又著重強調了“梯形為什么要除以2”“不除以2求出的是什么”,加強學生對“除以2”的理解,做好及時預防,避免學生在做題時總是忽略“除以2”。
總體來說,這節課我還是比較滿意的,這節課我花了很多時間給學生去研究梯形的面積公式如何推導出來,并讓學生充分的說,雖然最后留下做練習的時間很少,但是我覺得學生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應該更重要一些。而且從作業的反應情況來看,學生對梯形公式的掌握及運用都很不錯。
但是,不足之處還有許多:
1、因為這節課需要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大部分學生都能做的很好,但是仍有個別學生并沒有認真討論。
2、在推導梯形面積公式時,我只讓學生想了一種方法,就是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還有許多別的方法我并沒有引導學生去探討。其實班里有很多程度不錯的學生完全可以想出來的,但是為了顧及整個班級,所以別的方法我就沒有更深的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