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實錄
“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讓學生在情感得到激蕩的同時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句子誦讀扎實了,情感表達自然也淋漓盡致了。
三、綜合訓練,人文積淀,“自在嬌鶯恰恰啼”。
面對不同的課文,我們都應該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用綜合性的語文練習促進學生的閱讀,以訓練促人文,以人文促積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這節課中,我引入“聽話想象”:在教師的范讀中,請學生閉眼想象,在漫長的36小時里究竟會發生怎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父親怎么會變得傷痕累累、憔悴不堪?“想象寫話”:漫長的30多個小時里,阿曼達在漆黑的廢墟下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吟誦練筆”:用一句話、甚至一個符號表達你心里最深刻的感受。這些環節的設計(包括拓展漫畫集《父與子》的小詩和我自己的拙詩),都是想通過不同角度、不同訓練點、不同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體驗中得到人文熏陶。語文學習不能游離于語言文字的品析運用之外,要書聲瑯瑯,也要靜思默讀,還要妙筆生花。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緊摳重點詞、關鍵句,反復讀,慢慢嚼,細細品,深深悟,用心寫。讓理性的語言伴隨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學生精神世界中。尊重學生個性體驗,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在這以訓練促人文,以人文促積淀的過程中,引領學生達到“文能逮意,情能勝物”的語言表達的佳境。
我們呼喚生命課堂,那應是學生真情驛動的課堂、暢所欲言的課堂、深思飛揚的課堂。在這節課中,我與學生隨著這對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經歷了磨難,經歷了痛苦與喜悅,學會了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服輸,學會了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我們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誼中,我們震撼于信念創造的愛的奇跡中。我們,成長了自我,邂逅了一次美麗的生命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