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實錄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制五年級九冊第六單元第17課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表現在特殊環境下父子之情的課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課文先寫地震的混亂中,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急切地沖向兒子的學校,盡管學校已成廢墟,他還是堅定地向兒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著寫他不顧別人的勸阻,堅持尋找自己的兒子阿曼達。最后寫經過38小時不停的挖掘,他的兒子和另外13個同學終于獲救。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教學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昔日、廢墟、瓦礫”等詞語。積累文中關于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體會父與子的“了不起”,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4.領悟課文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悟父與子的“了不起”。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教學過程:
1、導入課題
師:1976年7月28日,大地的脊梁在唐山腳下抖了一下,頃刻間,24萬唐山人的生命嘎然而止。地震就是這樣的冷酷無情,生命在它的面前顯得是那么的不堪一擊。但也有不少的幸運兒憑借著愛和堅定的信念,從死神的手里逃逸,今天,我們沿著愛和信念的腳步去認識一對地震中的父與子——出示事先早已寫好的課題。
生:齊讀課題
評析:在導入中藝術的講述故事式引導是為了讓學生初步的明白人只要有著堅定的信念是可以戰勝一切困難的!這樣為下面文中的父與子是怎樣的人做下了第一層鋪墊。記得有首詩說,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輕歌曼舞才使鵝卵石臻于完美的。同樣,教育也需要水養的藝術。
2、檢查預習,初步感知課文意境
師:在認識這對父與子之前,我們先來掃除一下文中的詞語障礙
出示第一組詞語:
洛杉磯
混亂 廢墟 瓦礫 破爛不堪
生:讀詞
師:由這組詞能想到什么?
生:戰爭
生:地震
師:那在地震中有好多地方變成了廢墟,讓我們來看一段真實的歷史記錄,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在美國洛像往常一樣井然有序地生活著,突然間山崩地裂,一場災難降臨,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內倒塌,幾萬人被埋,三十萬人不同程度受到了傷害,災難給人們帶來了痛苦……請同學們看錄像——(1)
師:奧米爾是一次地震中的幸運兒,他講述了在地震發生后的一段經歷,請同學們看錄像——(2)
出示第二組詞語:疾步 絕望 顫抖
師:讓我們帶著對地震的理解再來認讀一遍這幾個詞語
生:讀詞語
評析:因為地震是距離現實生活較遠的,學生對此景肯定印象模糊,對文中的部分抽象的詞匯更難以深刻理解。為了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以及在地震中的那些能堅強活下來的人們的那種堅定的信念,特地尋找到了地震的視頻片斷和地震過后幸運兒奧米爾講述得一段經歷的視頻片斷,在課文開始之時先讓學生觀看,使難以理解的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直觀、鮮活的顯現在學生面前,致使學生對地震時令人震驚的狀況產生深刻印象:簡直是一場災難。再讀混亂、廢墟、瓦礫、破爛不堪等生字詞時,就不需要教師再精講點撥,學生很自然的已經理解了它們的含義。這樣做為下文的父親在廢墟下挖掘瓦礫時的艱辛做好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