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與解構的閱讀教學案例:《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實錄
師:他們只是哭喊兩聲“我的女孩!”“我的兒子!”就走了。是吧?
生:是。
師:那你說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不愿見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認這個事實。
師:他們不想看到孩子在地震中死去的慘相。你這是從父母的心理方面來考慮的。有這個因
素。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生:他們以為孩子已經死了,不用救了。
師:他們考慮得比較現實?吹綄W校的教室樓已經變成一片廢墟,挖也沒有用了。
生:對。
生:因為救火隊長已經說了,地震中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挖會很危險。
師:把這幾個同學的觀點綜合起來就可以回答剛才的問題了。
…………
師:同學們,其實我的問題有的同學已經猜中了,我是根據課文最后一句來提問的,請讀:“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生齊讀地過程中,師在黑板上板書“父親了不起”]
師:剛才有同學問:這對父子了不起在哪兒?我把問題在縮小一點兒,就研究這位父親了不起在哪兒?
師:“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偉大。
生:超過一般人。
生:超出常人。
師:你們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嗎?
生:(異口同聲)了不起。
師:是的,大家都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哪些四周圍的人們,那14個孩子的父親就更加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了,我相信他們之間一定會談論些什么?或者對這位父親說些什么,是嗎?下面就請你們續寫這篇課文,把你們對這位父親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學生寫5—6分鐘。
[學生寫的過程中,教師強調速度要快,允許字寫得潦草一點,允許用拼音替代,同時輕輕地讀出各個學生文中出現地關鍵詞,經驗分享,開發寫作思路:信念、驕傲、感激、堅持、了不起……]
師:誰愿意上來讀?
生1:其他孩子的父母感激地說:“如果不是你堅持自己的信念,我想我們的孩子肯定沒有生還的希望了……
生2:曾經勸說他放棄努力的一位父親緊緊握住他的手,激動地一時說不出話來,這位父親心里在想,我還誤會他精神失常了呢,其實是他對孩子愛得太深了……
生3:……
二、改變結局,“詩化”品讀父親解救兒子的過程。
【教學預想:改變文章結局,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簡單討論這個結局出現的可能性,追問學生“你是否仍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為什么?”,引領學生反復品讀父親解救兒子的過程,在“過程”中深入解讀“這位父親”。】
師:是啊,由于這位父親的堅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這件事有了一個喜劇的結局,一個圓滿的結局,一個在我看來簡直事奇跡的結局,但是,蔣老師要改變這個結局。
[多媒體出示教師改變的結局]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
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衣服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
第二天清晨,人們再次來到學校,準備清理廢墟。突然,他們看到了這位父親,他無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礫邊,手里抱著一個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斷地在喃喃自語:“阿曼達,我的兒子,無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