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案例
教學情景:
師:(小結過渡)大家抓住文中對主席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細致描寫,再現畫面,想象情景,體悟到主席痛失愛子后內心情感的波瀾起伏。請將你的感受、情意融入其中,自由練讀。
生:(動情練讀)交流朗讀。
師:主席的悲痛眷戀真是歷歷在目。
師:不過學到這里,我就有些不明白了,雖然主席作為父親他是如此悲痛,但身為主席,他又是如此明了如此明白,不該讓岸英的遺體運回祖國,并且做出了決定。
師:為什么文章還要花大量筆墨反復描寫主席的躊躇?
(出示課件中學生交流談到的相關句子)
生:他不愿意相信岸英已經死了。
生:不敢相信連見最后一面的機會都沒有了。
生:心里有多么悲傷痛苦,作出決定就有多難!
師:噢,原來如此!
師:(引讀)難怪主席黯然——(生讀略)難怪第二天早上——(生讀略)
師:那主席最終作出的抉擇是什么?
生:(齊答)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師: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生:主席無私奉獻。
生:不搞特殊化。
生:主席實在是太偉大了!
師: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中國革命和勞苦大眾;還奉獻了除岸英之外的另外五位親人,他們是(……略);而今,他還要奉獻自己最心愛、最器重的兒子;最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還要奉獻一位慈父強烈而深沉的父愛……
師:就讓青山處處埋忠骨,不須馬革裹尸還!為什么文中要用“何須”?你能讀出比“不須”更多一點點的意思嗎?
生:偉人的胸懷。
生:舉重若輕的偉人風采。
師:曠達的胸襟,超然的氣度。
師:(出示岸英在朝鮮的墓碑及墓志銘課件)我們的岸英就這樣“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靜靜地躺在千里之外的朝鮮,躺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墓園……
生:(含著熱淚或已淚流滿面)
師:(哽咽)至此,我們對主席和岸英真的是高山仰止、肅然起敬!
生:(自發(fā)鼓掌)
師:千言萬語行文至此,戛然收筆,只留下那樣一句令人唏噓不已——
齊讀最后一句:
生: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
師:那是怎樣一個輾轉反側的不眠之夜啊?
生:拿出相冊,翻看照片……
生:回憶曾經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在避暑山莊……
生:想起岸英的媽媽……
師:那就還原那個的夜晚吧!(學生課后練筆)
師:(總結單元)這個單元的系列課文學習已經結束,在這過程中,你通過哪些方式已經了解或準備去了解毛澤東?
生:書上的《七律.長征》《卜算子.詠梅》這些詩詞讓我領略了毛澤東才華橫溢的一面。
生:還有《沁園春.雪》……
教學反思:
這是多年來最讓人內心百感交集的一段教學時光。在跟孩子一起走近毛澤東、在自己大量接觸關于主席的信息資料后、在閱讀了一些人物傳記、在對中外歷史持續(xù)興趣的了解后,不只是哪個夜晚,讀著他跟兒女耳鬢廝磨的情景、讀著他那逝去的五位親人,淚水,真的就終于按捺不住,一涌而出!回憶兒時的主席像章、主席語錄,遙遙的他這次真的近了近了……不要讓學生學一個高高在上的毛澤東,這是那些天里盤旋在腦海里的念頭。資料的廣泛收集太重要了,從國共合作、長征、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到圖片、郵票、毛主席語錄像章、電視視頻、電影故事、小說。此外,分類梳理:毛澤東自己的作品(詩、詞、書法)、侍衛(wèi)所寫、女兒的撰文、外國名人的評價、后人的評說等。《沁園春.雪》的賞析后,學生眼里晶晶亮亮閃爍的熱情、敬仰也激蕩著我。偉人的胸懷凡人的情懷豈止如此?
教學本文時,我跟學生的情緒應該是積累到最高潮,所以那天,有努力克制仍舊意外的情不自禁;有學生暢談心中的毛澤東的滔滔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