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生活圓舞曲》教學實錄
2、通過對“富于形象”“別出心裁”“隨時隨地”等詞語的推敲,培養學生推敲詞句的習慣和能力。
3、通過對文章題目的質疑和研究,培養學生反思性閱讀的習慣。
4、通過對文章各自然段的重新排列,關注語言的結構形式,實現創造性閱讀。
附2: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三、反思閱讀
1、同學們嚼出了自己的滋味?我們再回到課題上看一看?為什么課題不是維也納圓舞曲?(突出對生活的理解)
學生快速瀏覽。
最終有什么發現?
音樂成了維也納人的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音樂,有音樂的地方就有生活。
2、為什么不是“交響樂”,不是“進行曲”,而是“圓舞曲”?這曲子是誰譜寫的?
作者究竟要通過這篇文字告訴我們什么?你品味到怎樣的生活滋味?
(生活不一定就是快節奏的,要在生活中體驗生活,向學生推薦米切爾?恩德的《毛毛》,一個小姑娘和時間竊賊的不可思議的故事。會讓你們更好地感受生活)
四、重新排列,創造閱讀
把這篇文章的每一個自然段重新排列,看有什么感受?
舉例:把第八自然段作為開頭,讀一讀,看文章順暢嗎?⑧①②③④⑤⑥⑦
或者是⑦⑧①②③④⑤⑥,依次類推,看有什么不一樣的滋味!還可以任意組合,看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自學)
請同學們以《談<維也納生活圓舞曲>的n種讀法》為題寫一篇讀書報告。
五、結語
師:同學們,語言真是太美了,又太神奇了,它可以傳遞音樂,可以傳遞情感!語言的滋味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體會,用一生去回味!課文如同一份美餐,我們要學會用美食家的嘴去品嘗它,課文如同一首優美的樂曲,我們要學會用音樂家的耳朵去傾聽它。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咬文嚼字作了一次美食家,下節課,老師帶領大家做一次烹調師,做一份自己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