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教學設計及反思
(4) 讀完了這首詩,欣賞完了楊朔筆下的蜜蜂,我想對于蜜蜂,我們會有更深的了解。每當我們看到母親起早摸黑忙碌時,我們想到了這樣的一句詩:(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師:每當看到清潔工人在馬路上忙碌時,我們想到(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師:每當我們看到因為執勤而無法再除夕晚和家人團聚的警察叔叔時,我們想到……
6、 過渡總結:此時此刻,我們內心深處充滿了對所有無私奉獻的勞動者的無限敬意,對那些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不勞而獲的人充滿憎恨。我們更加清楚的知道:勞動最光榮!(板書)
7、 回顧本節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
師過渡:是啊,當我們感慨蜜蜂的無私奉獻之時,也仿佛看到了《秋浦歌》里那面紅耳赤的冶煉工人他們辛勤勞作的情景,同時為冶煉工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而折服。從而我們深深地明白了勞動創造了美和幸福的生活。
作業:
1、 收集羅隱的古詩,品讀古詩。
2、 舉行古詩吟誦會。
蜜蜂諺語透哲理(多媒體展示)
●蜜蜂出窩天放晴,雞不入窩陰雨來。
●兩畝果園一箱蜂,蜜旺果肥吃不清。
●要想水果長得好,還得蜜蜂把花咬。
●谷雨不放蜂,十桶九桶空。
●養蜂不用種,只要勤做桶。
●天無二日,蜂無二王。
《蜂》教學反思
陳埭求聰中心小學 曾柏玲
終于如期地上完了課,實在是痛快!腦海里充滿了“蜂”的身影,充滿了羅隱的詩句“無限風光盡被占”“為誰辛苦為誰甜”;眼睛里看到的是小小的蜜蜂飛尋在花叢中的身影,周圍仿佛都被蜜蜂包圍了。其實,一開始想上這堂課的初衷只是讓學生在詩中看到蜜蜂蹤影,在詩外感受到蜜蜂勞動的艱辛及無私奉獻的精神,只是想借這樣的詩讓學生在讀中悟,在吟誦中悟,在交流中悟,更想借這樣短短的28個字帶著學生讀通、讀懂、讀厚,讀成280個字,2800個……或更多,或一生,因此在備課時想盡一切辦法,找到一切相關的資料,但是想象總是美好的,課上來除了欣喜還摻雜著遺憾。下面我將認真地反思我的課堂教學。
曾經記得福州市臺江第三中心小學林莘校長這樣說:“如果一節課上完了,你們無法教給孩子很多的知識,那就教給孩子適于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吧!”是的,如果一節課上完了,沒有和學生產生一點心理的共鳴,沒能讓學生記住點什么,那么這樣的課堂難免有點遺憾。其實,在上完《蜂》這首古詩時,我就已經深深地陶醉在蜂的影子下,我相信學生也一定如此,回到班級,我偷偷地問了學生:“你們現在滿腦子都裝著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蜜蜂!”是啊,盡管課上來了還有很多的遺憾,但能讓學生一輩子只記得這樣的一節課,這樣的一群小蜜蜂,這樣的一個唐代詩人羅隱就足夠了。
無意中認識草根名師薛發根老師,無意中記注了這樣的一句話: “用50個辦法教一篇課文是可取的,而50篇課文只用一個辦法是可惜的。”也許,這樣的一個數字“50” 根深蒂固地印在腦海里,因此在備課時,總是想了又想。想了詩人創作詩時的意境和背景,想了詩人借用蜜蜂的寓意,想了字里行間有可能和詩意緊密相連的詩句,想了古人讀詩、吟詩的情景,想了古詩新唱的旋律,想了現代作家楊朔筆下的蜜蜂……總之,循著這樣的一首詩一直默默地尋找著,為的只是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避免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以還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從而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參與中自悟自得;為的是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讓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為的是通過對同一類型下的古詩鑒賞,使學生由此及彼,不知不覺地擴充知識面。所以,一節課下來,我真的做到了通過吟誦,交流,古詩的寓意便水到渠成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學生的發言便是最好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