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育家張田若曾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是多么重要。長春市小學語文名師白樹民老師也曾經這樣說的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做到:書聲瑯瑯——讓讀充滿語文課堂。為了加強讀的訓練,我在解讀詩句時便有意插入造鏡式的朗讀,如當看到百花盛開的春天,我們會想到這樣的一首詩當……進行了情景描述,從而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小蜜蜂的不辭勞苦和大公無私,這樣“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實現了語言的內化與外化,從而達到了讀中悟,悟出詩人的寫作意圖,同時將古詩的短小精悍擴大化讓他們除了讀到書里面有的,還讀到書外面有的,這樣在有意注意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實了學生的語文知識,訓練了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讓學生有了充實地積累,厚積才能薄發!當然,再完美的課堂也有缺憾!遺憾的是本想在解讀第一句詩時,帶領學生通過不同詩句中“盡”進行對比鑒賞和吟誦,如《登鸛雀樓》中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又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再如“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等詩句中的“盡”的理解和感悟,從而感受中國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課堂上的一時遺忘卻落掉了這樣的一個環節;還有感覺遺憾的是解讀第二句詩時本來也安排了非常豐富的吟誦,如在理解“為誰辛苦為誰甜”這句詩時本想從兩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是引導學生說出蜜蜂究竟是為誰辛苦(可以是為自己的家人,可以是幫助過自己的人等),然后讓學生帶著對蜜蜂的無限崇敬、大公無私、無私奉獻的精神重復讀詩句,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詩人借寫蜜蜂的辛勤勞動來諷刺那些不勞而獲的人們。)但是,沒想到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卻能輕而易舉地悟出古詩的寓意,因此這樣朗讀的機會也就減少了。
盡管課已經上完了,但教學的路還很長;盡管古詩詞的課堂教學是第一次,但有了這一次的交流與學習;我相信在下次的課堂上我會處理的更游刃有余。當然,沒有遺憾的課堂是不存在的,因此,真誠地希望老師們能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