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關的燭光》第2課時教學設計
3、個性化閱讀,注重學生體驗。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由于個人經驗、體驗、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對話”的結果必然也是不完全相同。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處理這段教材時,我讓學生先通過關鍵詞的理解了解了人物心理。然后,讓學生自己品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這已不是簡單機械地反復走讀,而是從真正意義上讓學生理解了文本的內涵,讓學生真正的有個自己獨特的感悟。
教學片斷:
師:“急忙”是焦急快速的,而“輕輕”放下卻顯得如此平靜,這兩個詞同時用在伯瑙德夫人身上是否矛盾昵?為什么?
師:那么,內急外靜的伯瑙德夫人會如何說這句話呢:(課件:此句子變紅)
師:咱們來設身處地一下,如果你是伯瑙德夫人,在當時這種情況下,你會強調哪個字眼?自己先試著讀讀看。
生:我想強調“瞧”字。
師:你為什么想要強調這個字?
生:我覺得強調這個字,能引起德國軍官的注意力。
師:那你來讀讀。 師:還有誰想強調別的字?還想再讀讀?
生:我想強調“亮”字。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燈更亮,所以才想要換掉蠟燭。
師:誰還想說?
生:我覺得強調“燈”字好
師:說說為什么?
生:突出了燈字,才讓人覺得吹熄蠟燭是合理的。
師:大家的朗讀處理很有意思,雖然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想想看,是什么?
生:希望能保護好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而不會引起德國人的懷疑。
師:下面就請大家朝著這個目標。齊讀這句話。
此段教學中,學生們通過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從而當時的情境的想象以及對人物心理的的分析,讀出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體驗。
三、情感的體驗與升華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自然實現
在本節課中,學生們始終關注著伯瑙德夫人一家人的命運,并不斷的被他們所感動著。當伯瑙德夫人“急忙”端來油燈,“輕輕地”吹熄蠟燭時,學生們不由得對伯瑙德夫人的鎮定和勇敢感到敬佩;當雅克“慢慢地”站起來端走蠟燭失敗后,當他“默默地”“從容”地陪媽媽等待厄運到來時,學生們不禁對雅克的勇敢和堅強豎起大拇指;當杰奎琳急中生智“嬌聲嬌氣”地請求德國人,并“鎮靜地”拿走蠟燭時,學生們都想對同齡人的她說聲“杰奎琳,你太棒了!”這是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法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學生們的心情隨著故事中主人公的命運時喜時憂時而緊張,這樣的情感體驗使他們在解讀文本時都有了獨特的情感體驗,并且讓身處和平年代的他們感受到了在那個特定時期的伯瑙德夫人一家人的愛國情懷,而這也正是學生們在學完這篇課文后所應產生的最有價值的情感體驗。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相輔相成,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就要不斷的整合這三個方面。今后,我將繼續改進課堂教學,尋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綜合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