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諸向陽的《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從小看著波濤滾滾的黃河從龍門下呼嘯而去,聽著父老鄉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動。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他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這2600年間的歷史。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努力讀書,大大充實了自己的歷史知識。他還四處游歷,交朋友,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司馬談臨終之時,淚流滿面地拉著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后,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的,你千萬不要忘記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書哇!”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托,每天忙著研讀歷史文獻,整理父親留下來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國搜集來的賢料。
正當他專心致志編寫《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里,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第一課時
一、談名言引課,營造閱讀期待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讀名人名言能夠給我們很大的啟發,能使我們有很大的收獲。誰來說一句名人名言?
生: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高爾基)
生: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
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陶行知)
師:名人名言是汪洋大海,我們從中受到啟迪。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條名言,請同學們一起讀:(大屏幕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
師: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今天讓我們到一篇課文中一起去尋找。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寫課題。(師生同寫:司馬遷發奮寫史記)
生:老師,你“發憤”的“憤”寫錯了,應該是“憤怒”的“憤”。
師:噢,這兩個字很容易混淆,老師也混淆了,謝謝你的提醒。(老師將“奮”改為“憤”。)
生:老師,你遺漏了書名號,《史記》是一本書,應該加書名號。
師:噢,你有一雙明銳的眼睛,《史記》是一本書,不能遺漏書名號。看來,馬虎不得啊!現在,課題寫對了,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
感悟:故意為之嗎?有必要嗎?學生在錯誤往往源自于老師將“錯誤”的放大。
生:齊讀課題。
二、讀課文,走近司馬遷。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很快地瀏覽一遍課文,找到解釋司馬遷這句名言的句子,用波浪線劃下來。
生:在第三小節:“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
師:一起讀這句話。請對照司馬遷的名言,看看“固”是什么意思?
生:“固”是“總是”的意思。
師:“或”什么意思?
生:“或”是“有的”的意思。
感悟:互文參照,在語境中理解了“固”“或”的意思。
師:課文同學們讀熟了嗎?下面我來請同學讀課文,誰來讀第一小節。
生:讀第一小節。
師:讀這個詞語——游歷,誰能給它找出一個近義詞?
生:游覽。
師:課文為什么不說司馬遷四處游覽,而要說四處游歷呢?
生:“游覽”是玩、觀光;“游歷”不僅去觀光,還要學習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