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諸向陽的《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師:你真了不起!你發(fā)現(xiàn)了這兩個詞語的微妙差別。司馬遷二十歲開始四處游歷,他不僅游覽了許多名山大川,每到一處還要考證歷史資料,訪問老人。這次游歷,為司馬遷寫《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感悟:第一節(jié),對“游覽”與“游覽”的辨析,為豐滿司馬遷的形象落下伏筆
師:誰來讀第二小節(jié)。
生:讀第二小節(jié)。
師:讀這個詞語——囑托。“囑托”的近義詞是什么?
生:囑咐。
師:課文為什么不用“囑咐”,而用“囑托”?
生:(沒有人回答)
師:父親的“囑托”是什么?誰來讀讀父親的囑托。
生:“我死之后,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的,你千萬不要忘記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書哇!”
師:感嘆號沒有讀出來!誰再來讀?
感悟:倒也是一種指導(dǎo)朗讀的方法
生:(讀父親的囑托。)
師:課文為什么不用“囑咐”,而用“囑托”?
生:“囑托”比“囑咐”要重一些,因為這是父親臨終時候的遺言。
師:說得好。這是父親交給司馬遷的重任,父親未竟的心愿要*司馬遷去完成,所以要用“囑托”。同學(xué)們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思考,作者用詞是很有講究的。
感悟:第二節(jié),對“囑咐”與“囑托”的辨析,學(xué)生一時受阻,再讀文,以語文的方式來釋義。
師:誰來讀第三小節(jié)。
生:讀第三小節(jié)。
師:看看插圖,司馬遷怎么在竹簡上寫《史記》?
生: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發(fā)明紙,寫書只能寫在竹簡上?
師:知道紙是誰發(fā)明的嗎?
生:蔡倫。
師:對!東漢時期的蔡倫,司馬遷是西漢人,那時侯紙還沒有發(fā)明呢。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最后一段。
生:齊讀最后一段。
師:讓我們再來讀讀司馬遷的名言。
生:齊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
師:司馬遷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句話話的呢?我請一個同學(xué)再來讀讀第三段課文。
生:讀第三小節(jié)。
師:一起讀這個詞語——飛來橫禍,注意“橫”是個多音字,讀第四聲。“飛來橫禍”什么意思?
生:突如其來的大禍。
師:司馬遷的“飛來橫禍”是什么災(zāi)難?書上怎么寫的?
生:司馬遷因為替—位將軍辯護(hù),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
師:是的。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師查閱了有關(guān)史料,請看這樣一段話:(大屏幕出示)
公元前99年,匈奴侵略漢朝。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率領(lǐng)五千精兵進(jìn)軍匈奴。寡不敵眾,兵盡糧絕,李陵投降了匈奴。漢武帝大怒,想重罰李陵家人。群臣爭相附和,大說李陵的罪過。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護(hù),說李陵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寬容。漢武帝勃然大怒,將司馬遷打入大牢。后來,司馬遷被處以極其殘酷的刑罰——宮刑(古代一種酷刑,閹割生殖器,也稱腐刑)。這種刑罰不僅是對肉體的無情摧殘,更是人格上的奇恥大辱。
感悟:補(bǔ)充這樣一份資料是需要勇氣的,學(xué)生的年齡是不適合讀這樣的一份資料,尤其是宮刑(古代一種酷刑,閹割生殖器,也稱腐刑)?六年級的孩子能不能接受這樣的信息,教材上為什么沒有直接寫出來?或者說老師把酷刑這個詞還以原本的面目,會不會對學(xué)生有什么觸動?我想:他們對宮刑的理解是不是與割掉一只耳朵一樣呢,或者還不及呢?那么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c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