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諸向陽的《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感悟:
學生精彩的背后總感覺有點怪,思維的嚴謹與細膩,語言的對稱與華麗。讓我們不得不佩服這班學生語言的修養,但我們不禁要問,這真的是學生真實的語言嗎?這樣的一篇文章以這樣的方式行進,真的可以讓學生受到如此強大的情感與思維的沖擊嗎?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在這次第六屆全國閱讀教學大賽上,中國臺灣學者趙鏡中先生的一番話,他說:學生有如此強的能力,教師教學怎樣才能跟上學生的進步?震耳發憒啊!這句話在崔巒老師后來作總結時也被提及:言外之意,教師沒完全找準教學的起點,低估了學生的能力。講得更直白一些,他認為我們的教學有做無用功的地方。
師:精彩!掌聲!請你再讀一遍。(該生又讀了一遍)
師:老師也寫了一句感受,請大家一起讀:(大屏幕出示)
奇跡大都是在厄運中誕生的。
——諸向陽
師:這是我讀完這個故事的感受。誰能聯系司馬遷的故事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生:正因為司馬遷受了宮刑,遭受了不白之冤的厄運,所以才誕生了《史記》這樣的奇跡。
師:你還知道哪些奇跡是在厄運中誕生的?
生:海倫凱勒是個全聾、全啞、全盲的人,他卻成了全世界著名的作家。
師:是的。馬克吐溫曾經說過,19世紀誕生了兩個偉大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
生:史鐵生是個雙腿癱瘓的人,他卻寫出了許多偉大的作品。
生:張繼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在他萬分失意的時候,卻寫出了《楓橋夜泊》這樣的千古名作。
師:是啊!寒山寺因為這首詩而成了著名的旅游勝地。
師:有許多奇跡都誕生在厄運之中。司馬遷在一篇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大屏幕出示)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牽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師:這段話什么意思呢?(大屏幕出示)
周文王被關在牢里,寫出了《周易》;孔子周游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后來編成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出了《兵法》;呂不韋被迫遷居到四川,《呂覽》這部書才得以傳世;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才寫出了《說難》《孤憤》。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寫的。
師:無數的仁人志士在遭受磨難中誕生了奇跡。請大家一起讀讀司馬遷的話。
生:齊讀司馬遷的話。
師:奇跡大都是在厄運中誕生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面臨厄運都能誕生奇跡呢?想想看,怎樣的人面臨厄運才能誕生奇跡?司馬遷遭受飛來橫禍,寫出了輝煌巨著,這跟題目中的哪一個詞有很大的關系?
生:發憤
師:為什么用“憤怒”的“憤”而不用“奮斗”的“奮”?
生:因為這里面飽含了司馬遷的滿腔悲憤。
生:司馬遷化悲憤為力量,時時刻刻告誡自己:無論遇到怎樣的磨難都要寫完《史記》。
師:司馬遷寫出輝煌巨著《史記》,當然與他的“發憤”有很大的關系,但我以為還有原因使司馬遷寫出了《史記》。請同學讀讀第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