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不值教學實錄
生:因為不踮腳,印會更多一點。踮一下,印會少一點啊。(生讀略。)
生:他走得慢,要是我的話(做難以下腳狀),得這么走。(另一生走向老師,走得挺快,還跳著。)我不忍心踩著一點點。踩得快,印就少,還淺!(生讀,讀得特別輕。)
師:這里還有著一個美麗的故事呢!“楊柳不爭春色,一枝紅杏出墻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生讀)那日,葉紹翁看到陸游筆下的春雨過后的杏花。他偏偏不寫春雨,而寫春雨過后的蒼苔——這也是——憐(“憐”字學生說出)。
師:你知道嗎?葉紹翁最初用的是“應嫌屐齒印蒼苔”。
生:嫌,你就會想到嫌棄。那個作者葉紹翁,用“嫌”好像瞧不起人,覺得他可能在嘲笑這些蒼苔,或者說園主人不喜歡詩人來游園。虧得用“憐”不然的話怎么能體現出對蒼苔的喜愛呢?
師:你怎么這么了解詩人的心哪!用了“嫌”,還有這句中的“應”,在古文里的意思是大概,這就“嫌”就成了一種揣測,一種猜度,一下子就把感情拉遠了。
生:就這么一句話,我們咀嚼了推敲了這么長時間。可以寫一篇三五百字的游記了。可古詩僅是幾個字。
師:難怪古人說,“吟成一個字,捻斷數頸須”。今天的我們回到詩里去推敲,深深感受到詩歌中藏著的韻味,我們對古詩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敬重——這就是詩的魅力!(深情地)讓我們把這個“憐”,小心地放在心里,體會對蒼苔的特別的愛吧。(生讀出了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