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金字塔》教學設計
師:看,作者把金字塔和我們熟悉的大廈一作比較,就讓我們形象、真切地感受到了金字塔的宏偉高大。
※現在你的腦海中屹立起了這樣一個高大宏偉的建筑了嗎?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你們看到的這個金字塔。(師點:巍然屹立、傲對碧空)
※能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金字塔的宏偉高大嗎?(指名朗讀,教師適當點評)
師:其他數字又讓你從哪個角度感受到金字塔的宏偉呢?讓學生結合其他相關數字談感受。相機朗讀點評。
※能把你的這種驚嘆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嗎?能把這些帶有數字的語句讀好嗎?
※我聽出了你的驚嘆!你的表情也充分的告訴了我們你的感受!
★師:學生交流完后,教師點紅一長串數字。是的,作者就是運用了這一長串具體的數字,
讓我們從金字塔數量之多、塔身之高、巨石重量之大、數量之多、建造時間之久等多角度
感受了金字塔建筑的宏偉,工程的浩大。(板書:列數字)
2.比較閱讀:如果去掉這些數字,這樣介紹可以嗎?為什么?(出示改過的較為籠統的語段)
師:所以說恰當的運用“列數字”的方法能準確的凸顯事物的特點,使事物形象更為鮮明,也更具說服力。
3.勾連前文:還記得《秦兵馬俑》中介紹規模宏大的一段文字嗎?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來表現規模宏大? 兩文比較著讀一讀,說一說。(出示并列的兩段文字)(板書:比較)
列數字(面積大,數量多,規模宏大,印象深刻);
作比較(和熟悉的事物作比,具體形象,更為真切);
舉例子(一號坑,最大的金字塔,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最具說服力的)。
4.方法小結:說明文往往會采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這類常見的說明方法。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要注意去發現這些方法,前后勾連著學習,收獲會更多。
(二) 說明語言(出示第三自然段)
古埃及各個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開羅近郊的胡夫金字塔。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繞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砌成,這些石塊平均每塊重2.5噸。有人估計,如果將這座金字塔的石塊鋪成一條三分之一米寬的道路,可繞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車裝運,需要60萬個車皮。這些石塊磨得很平整,石塊與石塊之間砌合得很緊密,幾千年過去了,這些石塊的接縫處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為了建造這座金字塔,經常有10萬人在烈日曝曬下干活兒。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時間。
師:繼續回歸這段介紹金字塔宏偉與精巧的文字,再讀讀,在語言上給你什么感覺?
1. 品味語言。
還是讓我們來品一品其中的幾句話吧。
▲ “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
“金色的沙漠中,那古老的金字塔呵,遠遠望去,它像沙海中的一座座金山,巍然屹立,傲對碧空,一幅多么開闊而雄偉的畫卷!”
師:讀讀這句話,你有什么感覺?(形象、抒情,語言優美)
師:再讀讀課文中的這句話,有什么不同?
146米、40層高————簡潔樸實,真切【實】可信,有現場感【更真切】。
小結:對,這就是說明文語言的特色,簡潔樸實,沒有太多的情感色彩和濃烈的語言,往往很公正客觀。
▲“繞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