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光啟蒙 教案、思考、實錄及反思
課的一開始,我出示了一組詞組,讓學生讀讀詞組,想象畫面,意在為學生營造一個與課文相吻合的意境。
接著精讀課文,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板塊:
(一)品讀歌謠的魅力。聽歌謠,讀歌謠,感受母親唱歌時音韻之美,再從作者的感受出發,抓住“芳香”體會歌謠的音韻美,感受歌謠給予我們的啟蒙是愛民間藝術。
(二)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母愛之美。聯系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摟著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體會濃濃的母愛。
(三)悟情感,表達懷念之情。通過補充原作《月光母親》的片斷,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qing和自由感受。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閱讀規律,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與認識,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地去認識與掌握。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在課堂上,我努力營造詩意的氛圍,讓課堂孕育詩情。在教學中,我和學生找到文中的歌謠,初步品讀后,讓學生媒體聽母親唱的歌謠,并說說聽后的感覺。再讀文章,體會孫友田聽后有什么感覺。由此引出課文的重點句:“她用甜甜地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
師:“三月的和風”給你什么感覺?
師:小溪的流水給人什么感覺?
師:那么就讓我們輕輕地,柔柔的,來讀這段話。
生讀不到位。
師:你的朗讀是不是深情地,甜甜的?
生再讀。
師:母親的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風一樣溫柔,如溪水一樣悅耳,可怎么會是“芳香”呢?
孩子們悠揚的讀書聲和著緩緩的音樂,教室里立即飄滿了孩子們那芳香的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