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光啟蒙 教案、思考、實錄及反思
d、這位美麗的母親在講完故事后,又為我唱起了――(童謠)〔板書:唱童謠〕〔出示〕誰來讀讀這些童謠(生讀)聽了這些童謠,你有什么感受?(生反饋)想象如果你是作者,你當時會怎樣?(生反饋)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和著拍子再一次去讀一讀這些有趣的童謠吧!(男生1、女生2、齊讀3)
e、 小結:母親用這些神奇的故事,這些幽默的童謠,滋潤著我的心田,所以說,母親雖然不識字,卻是――(引讀:第九自然段)
4、第五自然段――第八自然段
a、過渡:民謠童謠唱過了,可是作者還不想睡,所以母親又給我――(引:猜謎語)〔板書:猜謎語〕我來演母親,你們演作者,我們來合作一下吧。在猜謎語中,我會懂得什么呢?
(三)感情升華
a、 過渡:是啊,在夏夜的月光下,母親給我唱歌謠,講故事,說謎語,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幼小的心田,潤物細無聲,這些都給我播下了一粒粒愛生活、愛文學的種子,使它們生根、發芽、生長……如今,作者已成為一名才華橫溢的詩人,那是因為母親從小給了他――(指讀課題)母親雖然不識字,卻是――〔引讀:第九自然段〕每當我仰望月亮時,就會想起童年在月光下的一切,我會想起什么呢?請你用這樣的句式說以說,(出示)(生答)一看到月光,便會想到那月光下的啟蒙,便會想起那親愛的母親,所以作者用月光啟蒙為題,以此懷念自己的――(母親)〔板書:懷念母親〕
b、其實,這篇文章在入選我們課本的時候,省略了一個部分,他告訴我們孫友田在怎樣的時刻寫下這樣的文章,在這里,我想讀給同學們聽一聽,也許聽完后,你會有另一份的感動(講故事)說說你的感覺。
c、 其實,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你們的媽媽也同樣深愛著你們,可能你們并沒有體會到,是啊,也許你還在為飯菜不可口而大發脾氣,也許你還在為母親嘮叨而抱怨不止,也許你還在為沒有買到心愛的玩具而怨聲載道,可是,你是否看見母親她那忙碌的身影,你是否看見她那擔憂的眼神,你是否看見那悄悄爬上的皺紋與那新增的白發,你想對媽媽說些什么嗎?(生答)
課前思考: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課文,景美情更美。去年聽過顧校長上過這課的公開課,當時對這篇課文的感覺是渴望而不可及。后來又看了吳建英老師的上課錄像,又參加了有關這課的說課比賽,對這篇課文的研讀才有了一定的層次。
我覺得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可分為如下幾步設計:
1.情境導入,激發情感。
2.品味歌謠童謠的魅力。
3.感悟月光、母親、啟蒙。
4.表達懷念之情,升華情感。
導入時,通過一組詞語的朗讀,引發學生想象夏夜美好的情景,接著出示背景畫面,獲得更真切的感受。
品味民歌民謠時,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體現個性化朗讀,如擊掌讀、拍桌讀、跺腳讀,從而體會童謠的節奏的明快和韻味。 通過朗讀民歌童謠,體會民謠里所蘊含的豐富情感,說說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從而肯定民歌民謠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充滿鄉土的氣息、濃郁的詩情.能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遐想。
感悟月光、母親、啟蒙之間的關系,是課文的重點,也是課文的難點。要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體會句中情感。一抓: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對這句話的教學,有如下的層次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