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光啟蒙 教案、思考、實錄及反思
《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應力求讓課堂成為對話的生命殿堂,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走進文本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在品味語言、感情朗讀和個性表達中,抒發情感、噴涌真情,使語文實踐與人文精神水乳交融,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前修改:
質疑導入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作者孫友田小時候,他的母親常常為他唱歌謠、講故事,你知道長大后的孫友田是干什么的嗎?(生:詩人)是啊,孫友田長大后成了我國著名的現代詩人,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哪首詩嗎?(生:《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位詩人,在回憶童年往事的時候,常說〔出示文章第九自然段:母親不識字……飛向詩歌的王國〕看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嗎?(生質疑)
今天,就讓我們帶著疑問,與作者一起回到那夏日的夜晚,走近這位給予作者啟蒙的母親。
(二)以讀促思,感悟啟蒙
1、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a、(出示圖片)你能用文中的語言來描繪這幅圖嗎?(生答第一自然前半部分)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像一下,沒有了白天的燥熱和喧鬧,涼風習習,皎潔的月光灑滿了整個小院,星星在對我們眨著眼睛,母親穿著潔凈的白褂子,一邊摟著我,一邊唱歌謠,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感覺如何?把你的感覺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指名讀)
b、過渡:母親一邊摟著我,一邊――(引:唱起動聽的歌謠)〔板書:唱歌謠〕誰來讀一讀?(生讀)談談你的感覺(生答)當時的作者是怎樣的感覺呢?(生:第二自然段)〔出示〕再讀這一部分,注意體會,把讓你感受最深的詞語劃出來。(反饋,相機理解: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芳香)你能把這種輕柔的,好聽的,迷人的聲音描繪出來嗎?(指名讀)
c、誰能用這么好聽的聲音再讀讀這兩首歌謠呢?(推薦讀)其余同學邊聽邊想,這兩首歌謠描繪了怎樣的場景,如果你是作者,你又能體會到什么?(生答:以后要愛勞動,美好的生活在等著我)
d、小結:母親唱著歌謠,不知不覺間教育了我要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家鄉,那么母親怎么會擁有那些動人的歌謠的呢?自己讀讀第三自然段,用筆劃出原因。(反饋)
e、是啊,當時的土地不長五谷卻長歌謠,這個“長”是什么意思?(生答:創造)日子雖然清苦,但是家鄉人民對生活仍然充滿希望,在家鄉人民的熏陶下,母親學會了很多歌謠,并用歌謠把故鄉的愛――(引讀:給了我)使一個什么都不懂的我,開始懂得要愛什么,喜歡什么,使我那顆――(引讀: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些優美動聽的歌謠,讓我從中懂得了很多,所以說,母親雖然不識字,卻是我的(引讀:第九自然段)讓我們再去讀一讀那些歌謠吧,如果你能唱,就唱一唱吧!(學生讀唱)
3、第四自然段
a、 過渡:母親唱著唱著,累了,但她并沒有休息,而是為我(引:講起了故事)〔板書:講故事〕
b、她講了什么故事呢?(反饋) 如果你是作者,聽著母親給你講的故事,望著高深莫測的夜空,你會想到什么呢?或者仿佛會看到什么呢?(生答)你覺得聽了這些故事,你會有什么收獲?(生答)
c、 過渡:是啊,母親就是用這些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啟迪著我的想象,母親說得那么投入,不知不覺,此時明月已至中天(出示)誰用書上的語言描繪一下當時的母親?(生讀)說說你的體會(理解“玉石雕像”)你能再用朗讀來表現當時的情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