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推敲(三課時)
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一些,顯得十分醒目。
一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這個“綠”字就成了后人所說的“詩眼”。后來許多談煉字的文章,都以他為例。
學生聽了后感想較多,都覺得自己平時的作文在修改方面比較馬虎。我真的希望學生在學了本課后,獲得更多。
這一課,不但要讓學生知道推敲的故事,還要讓他們知道它現在的意思和用法。“悟道理、明用法”應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作為一則故事,它具有精彩的故事情節,遵循一定的事情發展的順序。有起因,有經過,有高潮,有結果,這個順序是非常清晰的。以“推敲”為抓手,提領而頓,“知故事,悟道理、明用法”百毛皆順。故事大概如下:賈島拜訪友人未遇,留詩一首。由于有一個字眼無法確定是用“推”還是“敲”,而反復斟酌推敲。無意中竟然沖撞了韓愈的儀仗。誰知道因禍得福,在韓愈的幫助下二人共同推敲完成了詩作。這種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令人欽佩,推敲的故事也成為了千古美談。
教學時,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了解到這個典故的來龍去脈,明白故事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不算難事。難點在于,如何才能讓學生學會推敲。
答案其實書上也有。首先一點,要能發現問題。這一點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發現一個問題,有時候比解決一個問題的價值還要大。假如,賈島沒有向自己的作品發難,也就不會發現“推和敲”的問題。也就不會有后面發生的故事了。其次,要專心致志地去思考。你看,賈島一邊走,一邊口中吟哦,一邊指手畫腳,旁若無人的憨態。把賈島忘我鉆研的精神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另外,在這個故事中,韓愈的作用不可小覷。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告訴了我們,“推敲”很適宜和同志者共同完成。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有時候,一個不經意的點撥可能就會點燃一座“沉寂的思想火山”。尤其是這位朋友比你更高明的時候,那種點撥帶給你的享受無法言表。文中韓愈就是這樣一位大家。他的建議是用“敲”。原因說得也很明白:1、要講禮貌;2、寫靜偏寫鬧,鬧中去取靜,這是一種反襯的寫作手法。就比如,我們形容教室極其安靜,與其用萬籟俱寂,不如用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更加的形象。
知道了這些還不夠,因為推敲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技能。知道還要做到。本文里面就有幾個非常好的“推敲”訓練點。課后的習題就不多說了。“拜訪”和“訪問”,“寧靜”和“安靜”,“即興”和“即時”雖然意相近,但是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的。例如,拜訪和訪問相比,有尊敬的意味,不是一般的走走,而是滿懷敬意,多少有些像劉備的三顧茅廬;即興不僅有當即的意思,還包含了有興致。就是所謂的靈感吧。這個可是一個大本事,可遇不可求。另外,只要學生讀書仔細,一定可以發現還有一處值得推敲的地方。就是“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的“摸”字,為什么不能用“找”呢?讓同學們一起推敲推敲。或許就能發現,這個摸字可不簡單。不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還能知道賈島遲到的根本原因,他不熟悉這條山路。除此之外,賈島對友人的尊重以及執著的精神也能得窺一斑。 “找摸”值得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