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語補充閱讀——9 推敲
——此二者為有一字誤讀而經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為有一字運用欠妥而經他人改良者——
唐代有個詩僧名叫齊己,寫的詩清逸雋永,耐人尋味,在當時的詩壇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恰巧詩友鄭谷來訪,看后認為梅花數枝開不能算早,就提筆改了一個字,將“數枝”改為“一枝”,突出其獨在百花之先綻開。齊己看了,佩服得五體投地,連稱鄭谷是“一字之師”。
高適,字達夫,德州蓨(今河北景縣)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詩人。早年久留邊疆,熟悉軍事生活,所作多邊塞詩。其詩大多意境雄渾,情調蒼涼,間有清麗俊秀的詠景佳作。一天,高適赴外地視察,路經杭州清風嶺,觀月賞景,詩興大發,就在僧房里寫了一首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松露濕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寫完他就繼續趕路。途經錢塘江時正值月落,高適細看江潮,發現月落時,江潮隨風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來描寫月夜之時的江潮,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便在視察歸來時,專門去僧房改詩。可是,一踏進房門,便看見這句詩已被人改過來了。高適感到很納悶,忙問是誰改的。僧人告訴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員從此路過,偶然看見了這首詩,連聲贊嘆,但惋惜詩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準確,便不待作者回來相商,徑直給它改了。高適暗暗稱奇,心想:“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后來他多方打聽,才得知那位改詩的官員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駱賓王。
元代蒙古族詩人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雁門(今山西代縣)人,詩作風格清婉,多寫自然景物,間或寫民間疾苦,著有《雁門集》。有一次,薩都剌寫了一聯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吟哦再三,頗為自得。有個老人看見這聯詩后,連連搖頭,不以為然。薩都剌一見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見,便虛心向他討教。老人說:“這一聯詩,寫得的確不凡,摹景狀物,別有意境。只是上半聯已有一個‘聞’字,下半聯又用一個‘聽’字,字雖有異,卻皆隱‘耳’意。恰犯詩家大忌。” 薩都剌豁然大悟,忙問:“依您之見,改什么字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詩中不是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佳句嗎?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來一用。” 薩都剌試著把“聞”雨改為“看”雨,仔細玩味,覺得果然更好。上半聯的“看”字隱“眼”意,下半聯的“聽”字隱“耳”意,不僅更符合詩的“工對”,而且愈發顯得情景交融,有聲有色。薩都剌急忙上前施禮,稱老人為“一字之師”。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謙虛好學的人,隨處可得“一字師”。這種事古代有,近現代也有。)
1957年1月,毛讓袁水拍約臧克家去他那里談談。席間,談及毛《沁園春•雪》這首詞,臧克家問毛,“原馳臘象”的“臘”字應該怎么講,并說現在各人的理解不同。毛聽了,謙虛而又有點疑問地征詢他的意見:“你看應該怎么樣?” 臧克家答道,“臘”字不好講,改成“蠟”字就好了,“蠟象”與上面的“銀蛇”正好相對。毛欣然接受:“那你就給我改過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