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校長的演講》一文語言訓練之我見
情境訓練——在虛擬境域中實現本我有效建構
本文是一篇演講稿,本篇課文課后作業中有一項要求學生復述課文。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復述,而是讓學生先評價一下陶行知先生的演講稿,讓他們給陶校長的演講打分,他們有的認為陶校長的演講只能打九十五分,理由是陶校長的演講語言不夠生動不夠吸引人;有的認為陶校長的演講只能打九十八分,理由是陶校長在演講的時候格式都是一樣的,給人一種雷同的感覺;也有人認為陶校長的演講只能打八十分,因為他不知道陶校長說得對不對,他還需要實踐一下……然后,我就布置學生以演講的方式復述這篇課文,我準許他們對課文進行不偏離原意的改寫,結果,在演講的時候,雖然大家的演講都依據著陶校長的演講,但是,形式上、內容上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為了使演講形象生動還舉上了身邊同學的例子,用上了一些典故;有的為了使演講通俗易懂,更多地使用了一些口語……這些變化使正篇演講變得更生活化,更貼近孩子的口味。學生也在虛擬情境的訓練中實現了從靜止的文本到流動本我的建構。
[反思]
通過對本課語言訓練點的挖掘與把握,我發現,要抓住文本的語言訓練點并進行有效的訓練必須注意到以下幾點:
一、把握住課程目標及教材編寫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的指針,教師在進行教學前一定要深諳課標對各年段學生語文教學的目標,這樣的教學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在進行本課教學中,我緊緊把握住了課標對本年段詞語教學的要求,所以,我就實施了相關的詞語理解訓練。同時,我還根據本篇教材的特點開展了相應的活動,比如仿寫、演講等等。要能開展這樣的語言訓練就必須要求教師要能夠深入地解讀課標與教材,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理解課標的具體要求,透析教材的特點,把握住課標與教材的聯系,這樣才能有針對地開展語言訓練。
二、堅持將人文熏陶滲透于語言訓練之中。
其實,語言訓練與人文熏陶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交融的。比如,上例“關鍵悟讀”部分就是以口頭填空的形式讓學生體悟陶行知提“身體有沒有進步”的原因,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老一輩教育家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又如,上例中的“寫法模仿”部分雖然是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進行自我表達,但是,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必須要對闡述的內容進行深入思考,而且平時要有所實踐,其實,這個寫的過程就是對學生自身平時生活實踐反思的一個過程,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實現了自我教育。
三、運用創新方法使語言訓練充滿趣味。
語言訓練要盡可能使用新穎有趣的方法,要注重從兒童生活的實際出發,要與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因此,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使用學生所喜愛的形式進行語言訓練。比如上例“情境訓練”部分教師讓學生評價陶行知爺爺的演講就是從學生心理出發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它把握住了學生喜歡評價別人的特點,因此,學生能夠暢快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講出了他們的心理需求,講出了他們的實際境域,因此,讓學生演講的過程中,他們便不失時宜地進行了一些創意地演講。這一訓練不僅使學生感受到陶行知語言藝術的魅力,同時也使演講充滿了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