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說課稿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先寫了父子間的親情,接著由稱贊兒子留下的鮮花,生發到教誨兒子要給人們留下美好的東西,最后揭示出:“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生活哲理。寫作由淺入深,寓理于事。 我設計的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父子之間的愛。3.初步懂得人間有愛才快樂,愛就是奉獻的道理。針對以上三個教學目標,我運用生本的教學理念1.全面依靠學生。2.高度尊重學生。運用生本的教學方法:1.前置性學習。2.小組合作。3.小組互動。前置性作業:第一次:1. 讀熟讀好課文。2. 借助工具書理解“姹紫嫣紅”的意思。3. 查找高爾基的資料。4. 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第二次:1.查找有關“愛”或“奉獻”的資料。2. 小組在習網上或qq群上交流讀書收獲,在交流的時候,要求學生按照這樣的步驟:讀懂了什么?是從哪里讀懂的?是怎么讀懂的?想到了什么?為了讓第二天小組匯報時能給其他同學留下較深的印象,也便于小組間的互動,我還要求每個小組制作了展示用的課件。生本以來,我努力遵循生本的基本原則:1.以大閱讀為中心,帶動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2.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少學多。3.以小組學習為主要學習形式,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本篇課文的教學,我指引學生搜集閱讀高爾基、有關“愛”、“奉獻”的資料,課上以課文為依托,帶領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并適時把課外資料引進課堂,和理解課文相結合,努力實現著大閱讀。布置前置性作業,引領學生先學,課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點撥,以課上以小組交流、小組匯報、小組互動的方式帶動學生讀書、思考、發表意見,努力做到以學生為本。在教學策略上,我努力做到大框架、大步驟:在課堂上按照小組交流、小組匯報、互動、教師抓點提升三個大的步驟實現著教學;在問題的設計上抓重點、抓關鍵,以讀引讀,以讀引說,一節課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么?從哪里讀出來?怎么讀懂的?想到了什么?就是這一策略的具體體現。在推進閱讀上,努力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如課前聽《海燕之歌》的朗誦,課后再推薦學生閱讀,課中也給學生展示閱讀的機會。
第一課時的學習任務主要是圍繞第一次前置性作業進行,目的主要是檢查同學們朗讀課文,自學課文,查找資料的情況,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再次朗讀了課文,理清了課文脈絡,交流了高爾基的資料,對課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此時,我又及時布置了第二次前置性作業。
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以學生為本,但又不是完全放手,而是緊緊抓住語文課程性質,堅守語文教學本真。努力抓“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即以語言訓練為中心, “兩個基本點”即培養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書),提高人文素養。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在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的講話給我們提出幾點要求,我想結合這幾點談一談我在這節課上的實現過程。
1.要營造無拘無束的課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