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為本 動態(tài)生成——《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三、深層研讀,領會“給”意,體會“愉快”,感悟“美好”。
過渡:“初讀課文后,你們對‘誰給了誰什么’就有所發(fā)現,學得真是不錯!下面,我們繼續(xù)讀課文,深入、具體地研究兒子‘給’了高爾基什么,怎么‘給’的,好嗎?”
。ㄒ唬┭凶x第2自然段,初悟“給”意。
1、朗讀第2自然段,讀后談發(fā)現:“讀這段話的時候,你有沒有發(fā)現,誰給了誰什么?”學生交流,從“休養(yǎng)”和“探望”兩個詞交流各自的想法,知道兒子的探望給高爾基帶來了親情和關愛,從而意會到“探望”就是“給”。老師根據學生發(fā)言,板書“探望”一詞。
2、再次朗讀:“所以,讀這段話時,我們要注意突出這兩個詞。試著讀讀好嗎?”
。厶骄浚驅W科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內容和途徑。語文學科的探究應具有“語文”的特性,無論是探究知識、技能的,過程、方法的,還是探究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都不可拋卻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這個根本任務,它探究的內容和途徑應該是語言文字。這里的設計體現的就是這種語文探究:讀文抓詞,借助一些字詞讀文會意,品味悟情。]
。ǘ┭凶x第3自然段,領會“給”意。
過渡:“讀書時就應該這樣,注意一些詞語,去想去發(fā)現去感受。這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
1、自由讀、悟第3自然段:“讓我們用同樣的方法讀讀第3自然段,看看這段話中,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點,再想想,從中你會發(fā)現些什么,產生怎樣的感受。同學們可以多讀幾遍,還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大堂交流,談感受:“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是怎么想的的,有什么發(fā)現和感受?我們來交流交流,好嗎?注意,用心聽同學的發(fā)言,從中你能否有新的發(fā)現和感受?”
3、整段讀悟:“同學們說的真好,能讀好這段話嗎?”學生讀后,問:“讀著這段話,你腦海中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學生交流、描述畫面時,教師注意聽,隨機引導他們將這段中的每句話聯(lián)系起來,想像、感悟兒子是怎樣栽種花草的,對“給”有所領悟。在交流時板書“栽種”一詞。
。圻@里的教學,從讀切入,在讀中進行,在交流中鋪展開去,又在讀中收攏、結束。學生在反復、充分、層層遞進的讀中,感知、品味,感受著語言,進行著與文本的對話;又在交流中,進行著生生間、師生間網絡狀的對話、溝通,在腦海中浮現出清晰的畫面:有的或許是只有镢頭那么高的兒子,不遠萬里來到小島,顧不上休息,栽種著各種花草,忙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有的或許是兒子在跟高爾基依依話別;有的或許是兩個畫面都有。從而對“兒子栽種花草”、對兒子的“給”建立起豐富的表象,深刻地領會“給”的豐富內涵。]
。ㄈ┭凶x第4自然段,感受“美好”。
1、展現畫面,激發(fā)讀書興趣:老師一邊說著:“春天到了,兒子種的花全都開了。”一邊展開畫面,然后問:“美嗎?(稍頓后)課文中描寫的也很美,想讀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