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教學反思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
《天火之謎》一文,篇幅較長,盡管學生對課文內容感興趣,但不少內容涉及到物理知識,語句描寫生動具體,如果不引導學生切實讀懂課文,學生就會一知半解。我在教學中主要教給學生兩個讀懂課文的方法,一是聯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讀懂課文,其中后者是教學重點。一方面,在課前我讓學生廣泛搜集相關資料,以備課上增加自己發言的依據。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資料,并且在課上適時地運用,力求讓學生自己在綜合閱讀中讀懂課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
朗讀課文、復述課文是課后的要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使朗讀與讀懂課文相結合,通過朗讀促進學生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提高朗讀水平,并重點指導了兩處感嘆句的朗讀,體會第一句中那驚奇發現的心情,還有最后三個感嘆句體現的那分成功的喜悅?紤]到這篇課文比較長,在課內并沒有安排全文的復述,而是突出重點自然段,讓學生復述“風箏實驗”的經過。在復述時,我沒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導學生復述,而是采用多幅圖的方法指導學生復述,我想這也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因為,我們回憶一件事的時候,腦子總是一幅幅畫面,而不是一個個關鍵詞語。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當學生自讀完第二部分后,讓他們說說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學生答案不一:有人認為他不迷信;有人認為他善于觀察;有人認為他勇于實踐;甚至還有同學認為他“傻”。而我并沒有拘泥于“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說出合適的理由,并適時加以肯定。從而在教學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文本對話,暢所欲言,個性飛揚,使閱讀教學具有了無窮的魅力。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其主旨是宣揚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同時號召少年兒童向他學習。文章采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來突顯人物品質。重點段落“風箏實驗”描寫細致,語言生動簡潔。
備課時,本想按著一般的老路子讓學生按著文本的順序逐步深入課文,在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閃光之處,提高對人物精神境界的認識。但又感覺到這種老路子不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于是又仔細研讀課文,發現“風箏實驗”是本文的一個關鍵環節,富蘭克林正是通過“風箏實驗”才解開雷暴的秘密的。不如就從“風箏實驗”著手,讓學生充分品讀,談體會說認識,了解人物,塑造人物。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作為課堂的重點,從比較實驗風箏與一般風箏的不同,到感受富蘭克林為科學研究不顧自己的生命,再到富蘭克林發現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層深入,環環相扣,既了解了“風箏實驗”的經過和結果,又感受到了富蘭克林善于觀察、敢于嘗試、勇于為科學研究奉獻一切的精神。
課后反思了不足,發現學生學得還算比較扎實,但總感覺學生一堂課上學得太少,其實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細讀文本,讓他們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注,然后選取典型句子品讀,分析,效果可能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