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小學特級教師竇桂梅
一位外國教育家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竇桂梅深諳這句名言蘊涵的樸素道理,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近生活。她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逛書店,看展覽;組成小記者團,進行采訪和社會調查;開展環保宣傳、慰問孤寡老人等社會實踐活動;班級各期刊小組每月定期面向全校師生出版《先鋒報》、《小松樹》等刊物。這些活動的開展使語文教育和生活教育融為一體。
為了啟迪學生的悟性,培養學生的靈性,竇桂梅始終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在講著名作家瑪拉沁夫的名篇《峨眉道上》時,學生提出:作者在文中交待路旁休息的鋪路人時,為什么不細致描寫鋪路人的表情?如能描繪出鋪路人汗流浹背的樣子,不是更能使讀者感受到鋪路人勞動的艱辛嗎?在講《飛機遇險》這篇課文時,竇桂梅滿懷敬意地敘述周總理是怎樣把生的希望讓給了葉挺將軍的小女兒,而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時有的學生突然發問:“周總理去重慶談判關系到國家的命運,為什么沒想到可以抱著小楊梅一起跳傘呢?”一石激起千重浪,有的說:“課文寫得不合情理,文中用好幾句話寫遭遇險情時周總理對工作人員的囑托和對小楊梅的鼓勵,而且后面還加了個省略號。當時情況那么緊急,周總理怎么來得及講那么多道理教育別人!”有的說:“不知道小楊梅現在還活著沒有?我想采訪她核實課文的細節描寫是否真實。”本來統一的“標準答案”就這樣在學生的發散思維中土崩瓦解了。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教育就是將現成的成果和推翻成果的精神同時傳授下去。”
竇桂梅的教改實驗引起了全國語文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她先后8次在全國范圍的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作觀摩課,應邀到北京、天津、南京、鄭州、武漢等地作教學觀摩課及專題報告70余場。有關專家認為,竇桂梅的教改實驗,遵循了母語教育的規律和特點,體現了漢語文教育的民族化方向和時代精神,為學生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竇桂梅
竇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從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副校長),現任清華附小副校長。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生課程班畢業。國家重點課題語文教材編寫組的編委及編寫人員。國家“十五”課題“現代教學藝術研究”課題組專家組成員。海淀中心學區課程改革領導組副組長。
全國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全國反饋教學研究會理事,吉林省教育學會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師研究會副理事長。從1994年開始搞“語文教學民族化與現代化研究”。具體目標是“繼承工具性,打牢語文基礎;注重人文性,弘揚主體精神;體現民族性,遵循漢語學習規律。”在六年的實驗中成績突出,1999年獲吉林省首屆教改成果評比小學唯一的一等獎。1995、1997年兩次參加國家級的教學比賽都獲一等獎。1998、1999、XX年《人民教育》分別在“教師風采”、“新星舞臺”“世紀演講”“今天怎樣當老師”等專欄介紹她的先進事跡、教改經驗及教學思想,并先后到全國許多地方做專題報告和觀摩教學幾百余場。出版《為生命奠基》《我們一起成長》《愛是一堆細節》《竇桂梅閱讀教學精品錄》四本個人專著以及《愛與愛的交流??竇桂梅學生作文選》;主編或參編7本著作,發表文章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