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小學特級教師竇桂梅
二
我不能沉湎于榮譽這溫暖的港灣,我一定要走向教書育人的更高境界。
——摘自我的《教學隨筆》
如果說追求是我事業的生命之根,那么改革便開出了成功之花。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實踐,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有以下弊端。首先,教材陳舊貧乏,政治性強,忽視了母語教育的人文性和民族性;其次,教法繁瑣僵化,普遍存在技術主義形式主義傾向;第三,培養目標忽視學生個性養成和人格發展。破字當頭,立在其中。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著眼于人的發展,沖破傳統的“三中心”,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才能解放人的心靈,開掘人的潛能,培養人的智慧。這是漢民族語言基礎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應該是我們這一代小學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思路決定出路。我用“語文教學要著眼于人的發展”之理念進行小語改革,確定如下改革目標:繼承工具性,打牢語文基礎;注重人文性,弘揚主體精神;體現民族性,遵循漢語學習規律。我又把改革思路確定為五個轉變,即:變給予為探究;變分析為感悟;變束縛為民主;變單一發展為全面發展;變少慢差費為整體優化。最后,我建立了“積淀—感悟—創造”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首先,我大膽對教材進行增刪調換,加工處理。僅就課文來說,精讀180篇,泛讀80篇,新增72篇。其次,讓詩教永駐語文殿堂。我選取從古代到毛澤東的詩詞,讓孩子們背誦。從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到龔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孩子們感受著詩的情懷,積累著詩的語言。
“熟讀成誦,整體感悟”是我讓學生學習語文的一條主要途徑。我讓學生每周從背誦的3首詩詞中,挑選自己喜歡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畫面,再現出詩歌表現的空間與色彩形象。還可選一首改寫成小作文,將濃濃的詩情變為生動感人的散文。學生們有的利用電腦設計出所想象的畫面,有的上網互讀改寫的作文。
6年的春夏秋冬已成往事,然而多個日日夜夜永難忘卻。我帶領學生大膽地超越教材,學生都已背誦了300首以上的詞曲,200多條古今格言警句,200多個成語典故,積累了1000多條成語,100多個寓言故事。此外,每人讀了《格林童話》《哈姆雷特》《伊索寓言》等大量課外書籍。據統計,全班共讀書10772本,人均145本。識字量在4000個左右,遠遠超過了《大綱》規定2500個字的任務。可以說,我的語文教改課程既有鮮明的民族性,又富有時代特色。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對此我感悟很深。我認為孩子天天呆在幾何圖形排列的教室里是萬萬不行的。我努力將語文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引進時代活水,著眼于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著力開拓學生的生活領域,擴大學生的精神視野。比如請學者、教授、專家來開講座,答疑。帶領學生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參加社會團體舉辦的各種活動。參加市里舉辦的環保宣傳活動、體育表演活動、口頭作文大賽活動、課本劇表演活動,逛書店,看展覽。進行一系列采訪及社會調查活動。班級組成記者團采訪身邊的同學、老師、家長,去市里的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及兒童。讓孩子熱情投入到廣闊的自然中去。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欣賞花鳥魚蟲的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