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如茉莉 課如茉莉 人如茉莉
愛是什么?說起這個字眼,也許更多人腦海中浮現的是這樣的畫面:花前月下,纏綿悱惻,如同童話中的王子和美人魚。海誓山盟,生死與共,好象戲曲中的梁山伯和祝英臺。轟轟烈烈,蕩氣回腸,仿佛歷史故事中的項羽和虞姬。是的,這樣的愛很震撼很動人似乎還令人有些向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生活是平淡的,平淡的似乎讓我們忘卻了還有愛,生活是普通的,普通的似乎也讓我們忘記了愛的滋味。當我用心觸摸《愛如茉莉》這篇文章時,它質樸平淡卻散發著濃濃愛意的文字,深深打動了我。原來真愛就是一件件普通平凡的小事,只是我們平時不曾真正用心體會發現罷了。正如一位哲人說的:我們缺少的并不是愛,而是缺少善于發現愛的眼睛。(選讀《愛如茉莉》片段)
這樣一篇文質皆美的文章,怎能讓我的學生錯過呢?這群被愛包圍著甚至淹沒在愛的海洋中卻時時感到缺乏愛的孩子,更需要讓他們好好體會好好品悟什么是真愛?——這也便是我選擇上這篇課文的初衷吧。
下面我就結合《愛如茉莉》這篇文章說說我對閱讀教學的一些思考,一些體會。
一、模仿還是創造?
曾幾何時,我一直是一個懶于思考的模仿者。拿到一篇文章,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到電腦上收集各種各樣的教學設計,然后經過刪選整合就形成了自己的教案了,也許有潤色使它看上去可以更加美麗,但那僅僅是潤色,思想還是別人的。曾想過要自己獨立備課,可每每嘗試一會就主動放棄了,因為這個過程實在是太痛苦了。然而,殊不知,特級教師這些優秀的耐人尋味的教學設計也是經歷這樣痛并快樂的過程。他們這些讓我們看來“化腐朽為神奇”的招數,正是經過不斷地積累和實踐而來的呀。
說到這我就不由想到我上次上的《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篇文章課后有這樣一個問題:你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喜愛呢?這樣的課怎樣設計呢?當時我就想現在不就是要強調“整體性嗎?不能零碎地提問題?”于是我也學著特級教師的樣子,一上課也就出示了這樣一個大問題,本想能“拋磚引玉”,沒想到我拋出的是“磚”引來的卻是一個個“大石塊”,把我砸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狼狽之極!
當然它不僅把我砸疼了更把我砸醒了,特級教師的這些招數只是外顯的東西,很多暗含在里面的內涵,是我們所無法用眼睛所能觀察是無法用行動來復制的。我怎么能傻傻地依葫蘆畫瓢呢?
同樣《愛如茉莉》這篇課文課后也類似的問題:從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出“愛如茉莉”呢?這也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所以在設計《愛如茉莉》的時候,我就在不斷地思索,能不能有一種設計如風箏一般,既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飛翔,又能不脫離我手中的線呢?于是,我就設計采用“先帶領學生體會感悟病房里的感人一幕(也就是課文的第 自然段)”讓學生劃劃感動的句子圈圈字詞謝謝你的感受,很容易此時絕大部分同學都選擇 “爸爸————”這樣一句話。在交流時同學們都說到“爸爸非常愛媽媽?爸爸知道媽媽有事肯定不叫醒他,于是就緊握媽媽的手”而“媽媽不僅懂爸爸,臉上掛著幸福恬靜的微笑,也同樣深愛著爸爸,為了不驚醒爸爸,一動不動,以至于手和腳都麻木了。”于是趁勢我小結道:是啊,此時真愛就是媽媽那嘴角掛著的恬靜微笑,是爸爸緊握的雙手。這樣感人的細節文中還有很多很多,就同學們以“真愛是——”品讀5——18自然段,尋找愛的細節,品味愛的真諦。同學們經過認真地品讀,都寫出了如詩的語言例如“愛是媽媽清醒含笑的眸子”“愛是一碗熱騰騰的餃子”“愛是精心編制的謊言”“愛是爸爸輕輕放下的雙手”等等。這樣的設計比起以前一句句的講解分析有了整體感,簡潔明了且更有詩意了。
當然我們并不說不能模仿、借鑒,但一味地一直地模仿卻是萬萬不能。也許走自己的路會很艱辛,一不小心就會撞得頭破血流,但正是在這摔倒爬起摔倒爬起……這樣的過程,我們學會了獨立走路,學會了成長,才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說到這我就不由激qing而不乏深刻的竇桂梅老師,抒情而充滿詩意的吉春亞老師,犀利而睿智的孫建鋒老師,平和而智慧的李鎮西老師,品讀他們的文字欣賞他們的教學設計,鮮明生動的個性特色躍然紙上,讓人過目難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