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如茉莉 課如茉莉 人如茉莉
二、生動還是心動?
生動和心動:一字之別,差之千里。作為青年教師的我為了上好一堂公開課常常要為外在的東西所累:教案中是否有讓人眼睛一亮的精彩環節;教師的語言是否足夠優美甚至煽情;課件的制作是否精致美觀;學生的舉手是否積極;課堂是否紅火熱鬧等等。是的,這樣的課堂看起來挺生動的挺美的,可是曲終人散,仔細回味,這樣的課堂缺乏“嚼”勁,缺少營養,學生老師也并未真正動心。
就如在《愛如茉莉》這篇課文中,我費勁心思,絞盡腦汁,設計了許多在我看來令人感動的過渡語。例如:(1)真愛無言,大愛無聲。就讓我們用讀這個最樸素的方式表達他們雙方濃濃的愛意吧。(2)是啊,人有情時景也動了情了。此時,愛就是那一束輕輕柔柔的陽光。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我想詩般的語言動情地敘述應該可以把學生帶入這飄著幽香的課文情境中去。可是,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我嘴里在說著這動人的語言,可心里卻不是個滋味。因為我發現學生似乎只是個看客,他們的眼睛告訴我他們只是在看著我表演,他們沒有震撼只有茫然。
課后,我就在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想這正是說明我的眼里還沒有學生,缺乏對學生的關注,缺乏對學生現有經驗體驗的關注,我的經歷我的感悟能讓我投入到這篇文章中去,而學生不是我,最終導致我與學生無法真正在對話交流,變成了學生揣摩老師的心理,說出老師心里想要的答案。聽一堂不動心的課怎么能讓學生真正感悟體會到什么,更別說文思泉涌,浮想聯翩了?
三、咬文嚼字還是囫圇吞棗?
課堂上要讓學生動心關鍵就是要帶領學生“咬文嚼字”——用現在時髦一些的說法就是“悟文品字”。“悟”這個字很有意思。“悟”由“心”和“吾”組成。從左向右看就是“思考的我”;從右向左看就是“我的思考”。由此可見,不思考不能算“悟”,沒有“我”的個人體驗不能算“悟”。
真是無“悟”不成語文課,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常常不敢不想讓學生“咬文嚼字”,只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似的帶領學生讀讀課文抄抄要背的知識點。
那么為什么我們不敢“咬文嚼字”呢?根據我以前自己的體驗,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教師自己讀課文就不“咬文嚼字”,自己讀時就沒有體會感受,怎么能來引導學生“悟”呢?所以現在我告訴自己,凡是要學生體會的,自己必須有體會,要讓學生能用語言表達,自己首先要能用語言表達用文字呈現。
例如:我在教學《愛如茉莉》“媽媽睡在病床上,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一直上,一只有緊握著媽媽的手,一只手伏在床沿睡著了。”這句話時,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說說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而是帶領學生重點體會這句話中“恬靜的微笑”。我這樣教到:(1)媽媽能感受到爸爸這份濃濃的愛意嗎,你從這句話哪里看出來的?很明顯學生都能找到“恬靜的微笑”。
(2)(于是第二步我接著問)什么叫恬靜?
學生說就是“安靜”我繼續引導: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恬”這個字很有意思,左邊是“心”,右邊是一個字的半邊。此時同學們已是心領神會,知道右邊就是“甜”字的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