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及教學反思
信任
教材分析
《信任》通過記敘在桃林主人不在的情況下,“我”和丈夫到桃林自己動手采摘桃子、自覺付款一事,是“我”體驗到了人被信任的喜悅,說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非常重要。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能夠正確書寫。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被信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公路邊的告示是引導旅行者的線索,也是全文的線索,理解這條線索的真正意義;從桃園主人沒有出現,卻只寫了狗和貓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難點
對文中“線索”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題目入手,初度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初讀課文,回答問題
(1)《信任》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你對課題是怎樣理解的?
(3)這篇文章的線索是什么?
[點評: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理清文章的脈絡,讓學生找出文章的線索,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為下面的學生作好鋪墊。談自己的認識,是使學生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便于理解。]
二、圍繞線索,深切領悟
1、公路邊的“桃子 自采 三里路”是如何引導作者招待桃園的?
2、你如何理解“朋友,歡迎您,每籃桃子五元,盡管自己采,然后把錢放在籃子里。祝您愉快!”假如當時是你看到這句話時,你會怎樣想?
3、公路邊的公式把人們引向什么樣的地方?
[隨著問題的深入,使學生真正理解告示的作用,表面的意思是把人們一向桃林,實際上把人們引向信任與被信任的一種道德境界。]
4、桃林中出現了一張紙、狗和貓,桃園主人沒有出現,你怎樣理解?
[通過學生長談,使學生認識到,信任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不需要監督的行為。]
三、提煉中心,悟情明理
1、桃林主人不在,看到紙條上的字時,作者會怎樣想?假如是你,又會怎樣想?
2、付款時,你怎樣理解“我”和丈夫的對話?
3、你如何理解信任和被信任這個問題?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有過不被別人信任的經歷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如何才能做到心人與被信任。
[信任與被信任是相互的,在信任別人的前提下,也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五、體會文章的寫作手法
1、文章是怎樣敘述的?與我們前面學的有什么不同?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文章還有哪些地方的敘述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用第一人稱,加強了文章的說服了。同時,在寫往桃園趕的路上,一波三折,為下面的記敘作了鋪墊]
四、作業
縮寫《信任》
教學反思:
昨天在備課時,發現這篇課文非常好,好在文章內容非常好,好在同學們學是非常容易理解,于是我確定了這幾個教學目標: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積累語言。
根據教學目標,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利用半節課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預習,全方位的進行預習。
第二節上課伊始,我直接導入,問學生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根據學生的概括,讓學生找到文中相關的自然段,這樣文章的內容和寫作順序就解決了,非常順利。然后我問學生文中對什么的敘述最多,(告示),讓學生找出關于告示的內容,并且把告示和文章內容進行聯系,這樣學生知道告示把作者和先生引到了桃林;再讓學生看最后一個自然段,看告示把作者引到了什么地方?引到了互相信任的的境界,看來這樣同學們已經對文中的中心思想理解到位了。然后我又讓學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寫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被信任,不到五分鐘,一只只小手舉起來了,并且發言非常到位,其中也穿插到了文中沒寫桃林主人,卻寫了狗和貓,為什么?這樣文中的目標全部都解決了,課后問題也解決了,最后還有五分鐘,我讓同學們進行了感情朗讀,同學們的熱情非常高漲,看來這篇課文的學習基本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