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及教學反思
3、全班交流。
(點評:學以致用,真正做到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作業
修改小練筆。
預習下一篇課文。
教學反思:
1、努力體現學生的自然生成。
課堂因生成而精彩。教學環節的處理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更不應該是教師心中固定的程序。學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獨特的閱讀傾向,教師就應該尊重學生的這些體驗選擇教學突破點。
2、努力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讓每一個學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發展,是課堂教學不懈的追求。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不是教師的教學過程,而應該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由不會到學會,由不會學到會學,情感由淺到深的過程,就本節課而言,讀書方法的指導過程便是如此,包括作批注,有感情的朗讀指導等,同時也為下一步學生的自能讀書打下基礎。情感的升華也是這節課的一個亮點,“情由心生,言以達情”。學生一聲聲心靈的呼喚已經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課堂。
3、努力體現讀的實效和層次性。
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盡管課文比較長,盡管當堂朗讀默讀需要不少時間,但還是要讓學生充分的去讀,因為,只有學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內容,才會有自己的發自內心的閱讀體驗,才能真正達到與文本的交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幸福在哪里
教材分析:《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寫了三個牧童把一口噴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兒的祝福;十年后,通過他們自己的勞動,親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說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類的勞動中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類的勞動中”。
2、學習本課生字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合作表演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了解三個牧童對幸福各有怎樣的體會,從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學難點: 理解智慧的女兒兩次話語中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教師:作者簡介,文章拓展資料。
學生:預習課文,搜集有關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對幸福的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審題入手,設疑激趣。
1、板書“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過幸福的感受嗎?
板書“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保加利亞埃林•彼林的童話故事,找尋其中的答案吧!
[點評:幸福是一個美好的字眼,提及幸福,對于學生來說,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可幸福在哪里,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無形中激起了學生讀書找尋答案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由讀文,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
2、出示生字詞,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分別找出寫三個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經歷及十年以后他們再次相聚經歷的相應段落。
[點評:文中自然段頗多,為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是非常必要的。]
三、入情入境,精讀課文,領悟幸福的真諦。
(一)課文的前19個自然段向我們展示了三個牧童挖泉井的經歷,指導學生從三個牧童挖泉井的語言、動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兒說的話中領悟幸福在哪里。
1、自讀這部分內容:
讀懂了什么?把讀不懂的地方用筆畫出來。
2、重點研讀三個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