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資料
四、益智園
創新與實踐
1、富蘭克林是位偉大的科學家,讀讀他的傳記,對自己會有不小的幫助。找找有關的書,讀一讀,并寫下自己的感受。
2、你觀察過嗎?現在的高樓大廈有沒有防雷裝置?他們所用的和富蘭克林當時發明的避雷針有沒有什么不同呢?有改進嗎?
附課后練習3提示:
不足為奇--這本書我早就讀過了,不足為奇。
推測--科學家們的推測完全準確,昨夜果然發生了地震。
課后練習4提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開雷暴這個謎。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后來富蘭克林根據放電的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放飛自主探究的“風箏”
——《天火之謎》教學談
如皋師范附屬小學 喻 芳
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 胡海舟
《天火之謎》(國標本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課文雖然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獻身的事跡本身對喜歡新奇、冒險的小學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課文敘述生動、語言準確,很有研讀價值。針對課文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注意當好“引路人”,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的興趣,引導他們合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組裝風箏,引導發現問題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職責在于在新知與舊知相連接的地方喚起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探求的欲望。”
初讀階段,教者從講臺下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風箏配件,請幾名學生到講臺前組裝。學生猜不透老師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卻一下高度興奮起來。如皋是郭氏風箏的故鄉,不少學生放過風箏,因此很快組裝完畢。教師這才亮出“底牌”:“富蘭克林的那只風箏與這只風箏有何區別?他為什么用風箏作試驗?請仔細閱讀課文,看看能發現哪些問題。”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十分投入地讀起書來,提出了十幾個問題:風箏線為什么用麻繩做?繩下為何結上絲帶?為什么還要在麻繩和絲帶間系上銅鑰匙?連許多自認為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富蘭克林為何還要堅持試驗?……教者讓全班同學自由選擇一至三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利用課后時間合作研討,方法要多樣,要集思廣益,第二天課上交流。
二、緊扣“風箏”,解開“謎團”
因為探究的問題是學生自己發現、自主選擇的,研究方法也由自己決定,所以各小組探究的熱情都很高,準備很充分,課上交流氣氛十分熱烈,“發現”多多。
匯報交流首先從破譯關注指數最高的“天火之謎”開始。有的小組運用反復閱讀的方法發現,試驗之所以選用麻繩,是因為麻繩淋雨帶電后纖維會“怒發沖冠”豎起來,便于觀察。很多小組都查了《十萬個為什么》等資料,還是弄不明白繩子下端為何結上絲帶并在接頭處系上銅鑰匙,于是便請教師范學校的物理老師。原來,結上絲帶是為了將電荷集中保留在風箏與麻繩這一段,便于試驗;另外,也考慮到自身安全。系上銅鑰匙,為的是更明顯、方便地觀察放電現象,因為尖端之間易發生放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