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資料
由此,討論進入了第二個議題:富蘭克林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細心觀察——大膽推測——試驗揭秘,其研究經過了這樣三個階段。這說明富蘭克林不僅有勇于探索、敢于犧牲的精神,還有科學的態度、嚴謹的作風。探究、交流既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嘗試解決問題,而且讓學生在這一過程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啟迪,真是一舉多得。
大半課過去了,學生的交流基本上圍繞內容的理解進行,對課文的語言關注較少。我又以周雨婷同學對第二自然段一個“推測”兩個“推論”的比較研究為突破口,將全班同學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對課文語言的鑒賞、吸收上來:第二自然段“怎么可以”的反問句、“不僅……就連……”等關聯詞和第四自然段敘寫富蘭克林試驗的一系列動詞“結上”“系著”“攥住”“靠近”“捉住”等極有表現力,值得學習,。
三、拓展延伸,把“風箏”放射課外去
下課前,第六小組介紹了:_{也們在網上搜集到的資料:富蘭克林不但是了不起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民主主義者,是著名的《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教者以此為契機,布置了兩條融實踐性、合作性于一體的綜合型作業,把探究的“風箏”放到了課外:一、廣泛收集古今中外科學家勇于探索、勤于發明的故事或以《謝謝您,×科學家》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召開故事會、交流會;二、大千世界,值得探究的問題很多:海底為什么也有火山?蝌蚪變成青蛙后,鰓能變成肺嗎?如皋成為長壽之鄉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請選擇或另找一個感興趣的課題,通過觀察、實驗、調查訪問、查找資料等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解決,三周后,通過小報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記錄探究過程中的心得、感想。同學們躍躍欲試,熱情都很高。
實踐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只要想方設法創設氛圍,積極引導,學生是能夠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適合自己年齡特征、認知水平的問題作出深入的探究的;而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既要大膽鼓勵,也要及時調控,以保證學生的探究圍繞主要目標進行,使他們真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