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
(利用拖動功能出示課文脈絡線索)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將詞語教學獨具匠心地融入課文的初讀感知中,意在整體感知,通文解詞,理清脈絡。尤其是“蓮花落”、“混沌”這兩個詞語的理解,不僅停留在疏通文本,更是有效嫁接了語文的學習方式,內化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用“母親在這月光下為我做了哪些事?”理清課文脈絡,找到了文本的著眼點。】 三、誦讀美景,感悟月夜,體會美妙 1、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來到那個夏夜,那個月光如水的夏夜。 2、這是怎樣的月,這是怎樣的夜啊?請同學們張開想象的翅膀,用心讀一讀這童年的夏夜。 3、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夏夜?(安詳、恬靜、柔美、靜謐、詩意)交流:涼風習習,月光似水,在孫友田的筆下,儼然就是一首詩,你能把這份詩意的美讀出來嗎?配樂指名讀。(利用白板的強大庫功能創設音、詩、畫結合的豐富情境,感悟月夜,體會美妙) 4、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溫馨的情景啊!讓我們再次通過讀,把這夏夜的美妙傳達。齊讀。 【設計意圖:誦讀美景,感悟月夜,體會美妙,實則是為本課打下一個童年夏夜的溫馨美好的精神底色。讓學生在文本改寫的詩歌樣式的語言感悟中,獲得美的享受,在這一過程中,白板的強大庫功能創設了音、詩、畫結合的豐富情境,使學生愛上作者孫友田筆下的“童年夏夜”。】 四、誦讀歌謠,學習歌謠,領悟“啟蒙” (一)讀歌謠 1、這的確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僅僅是因為景色的美嗎? 2、交流: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給我吟唱的又是什么呢?我們也來讀一讀這兩首歌謠。 3、指名讀歌謠,正音就行。 4、你知道母親是怎樣為我吟唱這些歌謠的嗎? (1)交流并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韻。學生自瀆。 (2)“三月的和風”是什么感覺?(輕柔的,舒服的。“吹面不寒楊柳風”,很柔和,很溫暖。) (3)“小溪的流水”呢?(舒緩流淌、很恬靜)(利用標注功能直接在文字下劃線幫助學生感受歌謠讀好歌謠) (4)那你能通過朗讀來表達這種感覺嗎?老師教你可以讀得輕一些,慢一些。 (5)指名讀歌謠。 多美的歌謠啊,其實,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編者,是邊想邊唱,邊唱邊想的。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 (6)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個孩子,聽母親來唱一唱? (二)學歌謠 5、請你閉上眼睛: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母親的歌聲也飄出來了。 (利用配套光盤的教學資源——歌謠清唱,給學生強烈的聽覺享受,從而品味歌謠內涵) (1)多么動聽的歌謠啊!你從母親唱的這字字句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勤勞的母親,沒有怨言,沒有愁苦,洗去勞累,換上一天的好心情唱起了這樣的歌謠;) 守著一方貧瘠的土地,不能去遠方,不要緊,誰帶我們去呢? 引讀: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云南。 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樓,不要緊,誰給我們蓋啊?(鳳凰) 傳說中鳳凰是一種怎樣的鳥?(一種吉祥的鳥。俗話說:鳳凰到,吉祥到。) 引讀:所以母親的歌謠這樣唱: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白板上畫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