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
資源運用以追求無痕的整合為境界 在呼喚講究實效,推行大語文的今天,許多老師有意識地將各種資源整合到課堂。可是,許多課例的實際結果告訴我們,整合應該追尋無痕。唯有如此,才最能彰顯語文的本質,幫助學生尋找到文本的要義,體悟文章的情感,和作者同呼吸,與課文的脈絡共跳動。無痕的整合離不開課前閱讀,精心篩選,靈活運用。 蘇教版小學語文配套學習軟件作為課程資源,其中包含很多專業技術人員集體創生的智慧結晶,與每篇課文匹配的圖、文、聲、色等資源,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拓寬了教師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見識。 【原音重拾】歌謠文化在反復吟詠品味中默默綻放。 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和教材的特點,我設定其中的一個教學目標為:誦讀歌謠,學習歌謠,領悟啟蒙,給學生打下精神底色。 為高效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我首先為課堂打下了童年夏夜的溫馨美好的底色:誦讀美景,感悟月夜,體會美妙。課文的第一至五小節是奠定課文基調的內容第一自然段首句就點明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為什么呢?一是夏夜月色灑滿小院,這是“最美的時辰”;二是母親忙完活在月光下唱起“動聽的歌謠”。教學過程如下安排: 1、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來到那個夏夜,那個月光如水的夏夜。 2、這是怎樣的月,這是怎樣的夜啊?請同學們張開想象的翅膀,用心讀一讀這童年的夏夜。 3、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夏夜?(安詳、恬靜、柔美、靜謐、詩意)交流:涼風習習,月光似水,在孫友田的筆下,儼然就是一首詩,你能把這份詩意的美讀出來嗎?配樂指名讀。(利用白板的強大資源庫功能創設音、詩、畫結合的豐富情境,感悟月夜,體會美妙) 4、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溫馨的情景啊!讓我們再次通過讀,把這夏夜的美妙傳達。齊讀。 當學生被這如水的月色所浸潤時,他們思想的翅膀也隨之起飛。在學生練讀歌謠,爭取讀正確的基礎上,展開下面的學習。 師:你知道母親是怎樣為我吟唱這些歌謠的嗎?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韻。 師:三月的和風”什么感覺? 生1:輕柔的。 生2:舒服的。 生3:溫馨。 師:“吹面不寒楊柳風”,很柔和,很溫暖,說的就是這“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呢? 生1:舒緩的。 生2:流淌的。 生3:很恬靜。 (利用標注功能直接在文字下劃線幫助學生感受歌謠讀好歌謠) 師:那你能通過朗讀來表達這種感覺嗎?老師教你可以讀得輕一些,慢一些。 指名讀歌謠,學生讀得綿長、飄逸、悠遠。 師:多美的歌謠啊,其實,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編者,是邊想邊唱,邊唱邊想的。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 師: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個孩子,聽母親來唱一唱? 師:請你閉上眼睛,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母親的歌聲也飄出來了。 (利用配套光盤的教學資源——歌謠清唱,給學生強烈的聽覺享受,從而品味歌謠內涵) 師:多么動聽的歌謠啊!你從母親唱的這字字句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個勤勞的母親。 師:多么勤勞的母親啊!沒有怨言,沒有愁苦,洗去勞累,換上一天的好心情唱起了這樣的歌謠。 生齊吟“月兒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生2:母親對生活充滿美好的向往。 師:守著一方貧瘠的土地,不能去遠方,不要緊,誰帶我們去呢? 引讀: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云南。 師: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樓,不要緊,誰給我們蓋啊? 生:鳳凰。 師:傳說中鳳凰是一種怎樣的鳥? 生:一種吉祥的鳥。 師:俗話說,鳳凰到,吉祥到。載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引讀:所以母親的歌謠這樣唱: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 (利用標注功能直接在文字下劃線品味歌謠內涵) 生…… 師:你從母親的歌謠聲中還感受到了什么?母親是怎樣為我吟唱這些歌謠的? 生:深情。 師:這深情就是母親的一個動作,課文用“摟”,(板書:摟)母親摟著我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 引讀第四小節: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 師:原來這歌謠,還傳達著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愛,暖暖的情啊! 那深情的吟唱使小院飄滿了母親“芳香的音韻”,母親的歌聲為什么會是香的呢?從“芳香”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1:這是母親愛的香味。 生2:母親的歌聲優美動聽,如花香沁人心脾,給我美的享受。 師小結:這芳香的音韻不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田里。所以,多少年過去了,在作者孫友田的心里,這依然是他最美妙的回憶。 母親唱的那些“月光里的歌謠”是孫友田兒時最美妙、最溫馨的回憶與感念,也是沐浴他一生的精神力量與支持。這“月光里的歌謠”折射出黃河故道邊特有的歌謠文化,這文化植根于勞動人民的精神與血液。對于這么經典的歌謠文化,我們必須還原它,再現它,研究它。 我首先運用了音、詩、畫結合的形式讓學生走進了作者童年的美妙夏夜,而后學生跟隨著作者一起依偎在母親的懷里聽歌謠、唱歌謠、品歌謠,母親那絕美的“芳香的音韻”如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般汩汩地流淌進了學生的心田。學生們聽到了如天籟般清新悅耳的歌聲,看見了勤勞的母親和那塊土地上的祖祖輩輩們,沒有愁苦,沒有怨言,洗去勞累換上一天的好心情唱起動聽的歌謠,想到了那塊土地上人民特有的一種精神生活與文化品位。日子清苦不要緊,土地貧瘠不要緊,在苦難的日子里,祖祖輩輩們始終對未來充滿熱情、懷有向往。他們把最樸素的愛帶著歌謠完完整整地給予了孩子,這么美好的啟蒙怎能不讓每一個置身于其中的學生難以忘懷?課堂進行到此,母親的字字句句仿佛一個個獨特的音符縈繞在教室的上空,久久回蕩,余音裊裊,歌謠文化在反復吟詠中默默綻放……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