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學”教學實錄與評析
(評析:在學生解決了三個游戲中的數學問題,進一步感知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后,通過媒體顯示相關數學信息,再引導學生觀察整個畫面,選擇有用信息,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安排有利于學生更加明確應用題的結構特征,掌握如何根據特定的情景,提出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整個探究階段,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直觀作用,選取了學生最喜歡的游戲和活動場面,創設了逼真的情境,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在圖文聲并茂,靜觀和動態結合的情境中,呈現公園情景圖,采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扶—半扶半放—放”的原則,依照“整體——局部——整體”的觀察順序,讓學生從圖中眾多的信息中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逐步感知解決一個問題應具備的條件,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和廣泛的活動經驗。)
三、鞏固反饋,深化新知
1. 書上“做一做”。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幫小朋友解決了游戲中的數學問題,動物園里也有許多數學問題,愿意去解決嗎?
邊說邊演示“做一做”的插圖。
(2)提出問題。
師:動物園的動物真多呀,都有哪些小動物呀?
生:有小鳥、小鹿和小魚
點擊出示有17只小鳥,點擊飛走8只,再出示有15只小鹿,有15條魚。
看著這幅畫面,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能)
這么有信心呀!那就發揮你們小組的力量,根據圖中的信息試著提出數學問題,并列式計算。咱比一比哪個小組提的問題最多、最好,哪個小組合作得最愉快。
(3)小組合作(教師要引導學生既能提出關于加法的問題,又能提出關于減法的問題)
(4)匯報交流。師:老師剛才參與了幾個小組的討論,看到同學們合作得非常好,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哪個小組愿意說給大家聽?小組選派代表回答。
組1:17只小鳥飛走了8只,樹上有幾只小鳥?
組2:15只小鹿,有6只在休息,跑了幾只?
組3:15只小鹿,跑了9只,還有幾只沒跑?
組4:有13條魚,游走了7條,還有幾條魚?
組5:左邊有6條魚在游玩,右邊游著7條魚,一共有幾條魚。
組6:飛走了8只小鳥,樹上還有9只,一共有幾只小鳥?
(5)評價、解決問題。師:同學們提的問題真多呀,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一下子解決不了這么多問題,老師從中挑出幾道,印在練習卡上,今天我們就先來解決這幾個問題好嗎?請拿出練習卡紙自己完成。(你喜歡哪一題就解答哪題,也可以自己提出問題進行解答。)
(6)集體訂正,同學互評
2. 小結導入。
小朋友們真棒,又發現并解決了動物園里的許多數學問題。接下來,老師想出幾道題考考大家,敢試一試嗎?(敢)請看書p21、1、2,做在書上。
學生獨立做,展示臺匯報,師生共同訂正。
(評析:本環節安排了兩個層次:一是教科書上“做一做”,二是教科書練習中的1、2兩題。重點放在第一層次上。“做一做”中提供的是一幅信息量大,開放性強的情境圖。由于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水平不同,致使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層次和愛好也存在差異。因此教學時,繼續利用計算機演示小鳥動態圖,先逐步呈現條件:“有17只小鳥,飛走了8只”、“15只小鹿”等信息。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觀察圖中的數學信息,選擇合適的條件提出問題。這樣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放手讓學生自己搜集畫面上的數學信息,主動去探索,以此來體現兩個教學層次:一是有指導地提問題,二是創造性地提問題。接下來,老師進行評價,并適當“收攏”,挑出其中的幾道,讓學生喜歡解決哪題就解決那題,還可以自己提問題自己解答。這樣做,“收”“放”得當,既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式,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又使三維目標得以落實。既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體現教學的民主性;又體現了課程標準中的“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教學”和“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第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展示,師生共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