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數學一年級上冊《比較--輕重》教案
(評析 借助學生玩“蹺蹺板”的經驗來創設情境,讓卡通小兔坐上了蹺蹺板,充滿童趣,使學生對比較“輕重”的學習立刻就有了既新鮮又親切的感覺,也激發了好奇心,使他們主動地去探究。)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1.說一說。
師:現在就請小兔休息一會兒,咱們大家來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哪兩樣東西來比,一眼就能看出誰輕誰重。(生爭先恐后舉手發言。)
生1:桌子和凳子比,桌子重,凳子輕。
生2:我吃飯用的碗比勺子重。
生3:大象和小象比,小象輕,大象重。
生4:我爸爸買了1千克梨和0.5千克香蕉,一千克梨重,0.5千克香蕉輕。
生5:我用象和螞蟻比,象重,螞蟻輕。
生6:我用劍龍、霸王龍和翼龍比,霸王龍最重,劍龍最輕。
……
(回答較精彩的學生很高興地得到了一顆“樂樂星”。)
(評析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積極發言,不僅舉出了許多生活實例,而且大膽比較卡通形象的輕重,思路開闊,而且很有個性,小學生學習的數學就應該是學生“自己的數學”。)
2.掂一掂。
(1)觀察自己課桌上的文具盒和學具盒,猜一猜誰輕誰重。
現在,請把你的文具盒放在一只手上,學具盒放在另一只手上,兩只手同時掂一掂、比一比,感覺一下,文具盒和學具盒誰重誰輕。
師:請小朋友把輕的舉高一些(生把學具盒舉高了),把重的放低一些(生把文具盒放低)。
(評析 選用學生身邊熟悉的東西,引導學生先動腦猜一猜,再動手掂一掂,獲得對輕重的感性體驗。)
(2)師:你們想不想再掂一掂?這里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橘子(出示質量差不多的蘋果和橘子各一個),誰來試一試?
師拿給學生,比一比,什么重,什么輕?還有誰想試試?
生1:蘋果重,橘子輕。
生2:橘子重,蘋果輕。
生3:它們差不多重,我比不出來。
生4:它們一樣重。
……
(3)師:現在小朋友們的意見都不一樣,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輕?我們拿不準,那該怎么辦呢?
生:用秤稱過再比。
……
師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給予適當的評價。
(評析 這個環節,讓學生比較兩個質量相近的水果的輕重,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結論。學生可能會感到:差不多重的物體用手掂一掂,很難分辨出誰輕誰重。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
3.稱一稱。
(1)師:剛才大家想了很多好辦法來比較蘋果和橘子誰輕誰重。因為它們差不多重,用手很難掂出來,所以得請一些工具來幫忙。用秤可以稱,老師這里還有一架天平,也是人們經常使用的比較輕重的工具。
師:(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兩邊托盤里沒放東西或兩邊放的東西一樣重時,天平的兩邊是一樣高的,平平的。現在我們來看看蘋果和橘子究竟誰輕誰重。(師操作,把蘋果和橘子放在兩邊托盤里)誰能看出來?
學生自由發言,說明理由(因為看見天平的兩端不平衡了,放蘋果的這一邊低,說明蘋果比較重,放橘子的那一邊高,說明橘子比較輕)。
師:我們還可以看指針,它偏向哪一邊,就可以說那一邊是比較重的東西,另一邊是比較輕的東西。
(2)師:你們還想自己稱一稱嗎?
生:我自己的蘋果、梨、鉛筆盒、書、文具……
要求:找一位小組內的小朋友合作,比一比兩人的東西,誰的重,誰的輕。(每組有不同的稱東西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