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說課稿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尊重學生的愛好。聽有趣的童話故事的方式引入課,學生初步感受到了神奇,容易產生樂學的情緒。
先講一個小故事,這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故事,因為故事中,兔姑娘種下向日葵卻無法發芽的故事,就是在告訴學生一種自然常識,讓學生在故事中明白,種子被煮熟之后,是不會再發芽,不會再生長的。只要事先了解了這個自然常識,學生對課文中國王發給孩子們已經煮熟的花種為什么不會發芽,才能有真正地認識。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識字、樂于識字、設法積累的愿望,要要使學生樂學,好學,必然要引起學生的廣泛興趣。所以我先讓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一遍課文,找出文中生字新詞,先是自主學習生字,多讀幾遍;在此基礎上再小組內合作學習生字,交流識字方法。并用游戲的方式,與學生探討識字,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快樂識字。
(三)自主學習,因材施教。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指派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從一開始就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并逐步培養起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在學生將課文完整自由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及自己喜好選擇課文中的段落多讀一讀,注意把字音讀準,課文讀通順;再把自己讀得好的段落展示給全班同學聽,讀后評價。這對于那些優生及后進生提出了他們力所能及的不同要求,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需要達到學習目標。
(三)積累語言理解內容——培養說,培養想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式學習之外,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這樣做就使得學生的認知不斷得到完善和升華,最后對課文內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對課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讀,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積累語言,領悟情境。我給學生創造了一種競賽氛圍,課件展示了盛開著的美麗的鮮花,讓學生在視覺中感受到鮮花的美麗,再讓學生進入角色,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學生在欣賞的美麗的鮮花的同時,也是在體會人物的心理,也是在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能力和換位思考能力。學生在想像后說的訓練后,培養了語感,感悟到課文的情境,又進入了人物的內心,理解了課文內容。
(四)朗讀感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時期是培養、發展想像力最佳時期,猶如農事的節氣,是不能錯過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借助教學難點、重點、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拓寬學生的發展性思維,不能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固定在一定的模式內,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因此,我及時地給已經在閱讀課文中得到許多啟示的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課文除了只要體現雄日的誠實之外,還體現他的什么優秀品質。挖掘出學生多方面的感受和個性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