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關注學生”成為紙上談兵——北師大《小魚的夢》教學案例
當時,《小魚的夢》是根據:使用“北師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語文課本青島孩子的已有水平,預設的教學環節,F在我要給北京懷柔的小朋友上課,他們應用的又不是這套教材,顯然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預設進行調節。比如:課堂中我發現由于所用教材不同,孩子們對生字“推”、“蓋”、“床”、“咂”等字普遍存在困難,我意識到識字將成為課堂中孩子們學習的難點,所以準備了生字卡片,從這一點上說我做到了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以學生為本”,“關注了學生”。
然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我又不自覺的忽視了識字方法的交流,這種學法的指導,才是真正的“關注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像我這樣一味的引領學生齊讀所有生字,仍然是受到了傳統觀念“牽著孩子”走的束縛,孩子們需要的不是“灌輸式”的“讀音”了解,而是“音、形”的巧妙結合,識字方法的本領。像我這樣“盲目”的齊讀生字,孩子們只在一遍遍的齊讀中“死記“了字音,當再次遇到這個字時,他們依然是不認識這幾個字的。所謂的會讀,只是會隨文“溜讀”罷了;真正的“記字方法”孩子們并不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并沒有真正解決,也就是孩子根本沒學會學習,這樣的“關注學生”就成了”浮華“假象!
在認字的過程中我也不應面面俱到,而是應有重點的解決學生存在困難的幾個“字”,讓學生有針對性的交流識字方法,以便有重點、快速高效的記住它們。這樣既為“讀文”打下了基礎,也不會因此而浪費課堂中寶貴的學習時間。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這期間的內涵其實就是“關注學生”、“一切為了孩子”。隨著新課程的不斷實施,隨著對新課程理念的深入理解,我相信自己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向自身提出挑戰、大膽嘗試各種有效的做法,使自己不斷反思、不斷提高,讓“關注學生”真正落到實處,讓孩子們能在語文的廣闊天地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