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音版第八冊 第五課《童年的回憶》教學參考
教 學 目 標1.從外國音樂作品《彼得與狼》、《白樺林好地方》、《紅蜻蜓》中感受外國兒童的童年生活與風土人情。以擴大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知識,并回憶自己童年唱過的歌,進行相互交流。
2.聆聽《彼得與狼》,能聽辨出各件樂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講出故事情節并進行表演。
3.表演《白樺林好地方》(包括伴奏),并編創贊美自己家鄉的歌詞唱一唱,用和諧的二聲部合唱演唱《紅蜻蜓》。
4.初步(非理性)選擇結束音填入句尾,感受樂段的終止式。再次做好曲調接龍的創作活動。
教 學 內 容
聆聽《彼得與狼》 教學基本要求
1.該作品采用朗誦和音樂交替進行的方式,并以富有童話色彩的故事性節展開,所以吸引學生聆聽是不成問題的。但該作品演奏的時間較長。達20多分鐘,因此復聽一次,在一節課內是有困難的,所以在一節課內只能聽一遍。
2.開門見山揭示課題內容,要求大家仔細聽音樂,并提出以下要求:
(1)看著教材上的圖,仔細聽,什么樂器代表哪一角色,用線連接起來。
(2)每人準備一張紙,邊聽音樂邊畫出童話音樂的過程圖。這樣以便聽完后自己講故事、做表演。
如:
或
(3)在聽的過程中,允許學生用動作相互交談,但不能發出聲音,以免影響他人聆聽。同樣也要求教師不要插話,也只能用動作與學生交流。
3.聽完后,組成七人一組(宜學生自由組合),并各自擔任其中一角色,聽音樂片段做即興表演。
4.插放其中一片段,如最后彼得用繩套把狼套住→結束,學生根據音樂的情節發展,七人一組作即興表演(或講故事)。
5.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含時間及學生情緒),可適當調控次數及形式。
6.小結:了解蘇聯兒童的童話故事及各類西洋樂器的音色。
表演《白樺林好地方》 教學基本要求
1.回憶導入
設問:你能回憶你童年最有印象的某一地方的景色嗎?例如我曾去過上海外灘,對那里的黃浦江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2.師生討論。(為最后贊美自己家鄉的歌詞創作作鋪墊)
3.欣賞加拿大民歌《白樺林好地方》范唱。這是作者對自己家鄉“白樺林”的贊美。
設問:歌中唱出哪些贊美的調句?
4.學唱曲調:
(a)關于拍號。歌譜的拍號為2/2拍,在教學時,原則上不必講解該拍號,教師可簡單一筆帶過,要求學生按4/4拍號來學唱歌譜即可,并用4/4拍指揮圖式來學唱。
(b)教師范唱曲調。要求學生找出曲調中相同或相似樂句(或樂節)。
(c)學生自學曲調。用4/4拍指揮圖式。
5.學唱歌曲。重點唱好第一段歌詞。
6.表演歌曲:
(1)用力度記號表演歌曲的意境,即開始用“f”,表達對家鄉的歌頌和自豪感。在最后7小節的尾聲襯詞處力度漸弱,表現漸漸遠去的腳步聲。
(2)配器伴奏烘托情緒。首先是用旋律樂句演奏伴奏聲部(該旋律樂器根據班級實際,可以用口風琴,也可以用豎笛或其他旋律樂器),這需要單獨練習。其次是打擊樂器四個聲部。每一聲部基本為固定節奏型。但要注意四個聲部的配合協作。
(3)完整地表演歌曲;唱歌與奏樂。唱歌的人數要大于伴奏人數,其比例是4∶1左右。可交換進行,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鍛煉,體驗整體表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