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 :可愛的草塘課堂實錄
生:他把“野雞飛到飯鍋里”解釋清楚了。原來野雞沒有飛,是作者打的比方,是夸張的說法。
生:他還添上了抓住野雞后在他手里掙扎的情況。不過您剛才說,要保護野生動物,野雞也是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類把朋友都吃了,有點……有點……
師:有點太殘忍了,是吧?
生:是。
師:說得很好,有了環保意識。不過課文講的是許多年前的事了,也正是因為人們濫捕亂殺,現在北大荒到了冬天也看不到野雞了。我冬天也去過那里,就沒有看到。真的太可惜了。好了,現在大家給他們三個人總地評一下,誰是故事大王、誰是二王、誰是三王。(學生評的結果“野雞飛到飯鍋里”主講人為大王;“瓢舀魚”主講人為二王;“棒打狍子”主講人為三王)
師:你過來,(對“大王”)你敢不敢在全班同學面前舉起手來,自豪地宣布:“我是故事大王!”
生:敢!
師:好,宣布。
生:(立正,高聲、舉手)我是故事大王!(笑,鼓掌)
(師又請“二王”“三王”分別宣布)
師:剛才我們講的故事其實都是誰給誰講的?
生:小麗給“我”講的。
師:那就是說,“我”不但親眼看了草塘,有了“目睹”,現在又有了什么?
生:耳聞。
師:對,耳聞。他現在對草塘還是“不知”嗎?
生:知了。
師:什么叫“知了”,說清楚。
生:他已經知道了草塘不但美麗,而且很豐富。
師:而且物產很豐富。他對草塘已經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嗎?
生:沒有。
師:只是看了看,聽了聽。那這里怎么寫?(指板書)
生:剛知草塘。
師:不好。
生:淺知草塘。
師:也不好,但比“剛知”好一點。
生:初知草塘。
師:好!你來把它寫到這兒,注意:“初”字是什么偏旁,有幾點。(學生板書“初知草塘”)他已經對草塘有了一些認識,有了一些了解,他現在對草塘是什么情感?
生:他愛草塘了。
師:你怎么知道他愛草塘了?有什么根據嗎?
生:課文上說“我情不自禁地說‘這草塘真美啊!’”這是對草塘的贊美,不愛草塘就不會贊美草塘。
師:說得有道理,你剛才說,情不自什么?
生:情不自禁(jìn)
師:讀錯了,讀情不自禁(jīn)(學生跟讀)在“禁止”時讀jìn ,表示“不許可”“不讓”的意思;表示“忍住”“忍受”的時候讀jīn。情不自禁是忍不住自己的情感,控制不了情感,讀jīn。記住了吧!(生:記住了)大家一起讀一次。(生齊讀“情不自禁”)好,他剛才說得有道理。我們這里寫什么?(指板書)
生:愛草塘。
師:這里寫愛還不合適,情感發展有點太快了,不如寫……他說什么話了?
生:(接)贊美草塘。
師:對!贊美草塘。(板書“贊美草塘”)我們再研究一下“我”的感嘆。大家聽我把這句贊嘆再讀一次。我用兩種方法讀(教師用高揚和低抑兩種語調范讀)你們認為哪一種讀法正確?
生:第二種好。
師:對,因為他的贊嘆不是說給別人的,不是那種奔放和激昂的情感,只是一種內心的、獨白式的贊嘆。所以要讀得深沉一些,內向一些。大家試著用第二種方法內向地、深沉地讀一下這句贊嘆的話。(學生讀)還可以,以后多練。(到此第二行板書為:初知草塘 贊美草塘 目睹耳聞)
師:下面還像剛才一樣,用關聯詞語講一下行嗎?
生:因為他目睹……
師:(打斷)“目睹”前面加上個“有了”,你再說。
生:因為他有了目睹耳聞所以初知草塘,因為他初知草塘,所以他贊美草塘。
生:如果他有了目睹耳聞……
師:現在他有了目睹耳聞沒有?事實上,有了沒有?
生:有了。
師:事實上已經發生的事,就不能用“如果……就”這樣的假設連詞了。沒有發生的事,可以給它假設一下。剛才說這句(指第一行板書)“如果知道草塘,他就會愛草塘”可以。因為事實上他當時“不知”草塘,我們給他假設“如果知道……”這里(指第二行板書)他確實已經有了目睹耳聞,就不能硬說他“沒有”,卻再假設他“如果有了”。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