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
板書:小嘎(gǎ)子和胖墩(dūn)兒比賽摔跤
氣勢逼人
富有心計
求勝心切
教學反思:
1、教學應緊密聯系生活。《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只是一個片段,對人物的感知和原著相比,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與學生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現在的學生較少參加摔跤比賽。而要突破這一局限,則需要借助生活資源這一源頭活水,不管是老電影還是新翻拍的連續劇,學生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小兵張嘎》影視作品,所以在揭題后,教師和學生暢談小嘎子這一人物,建立起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系點,能一下子縮短本文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在一種輕松的氣氛和高昂的興趣中展開教學。
2、工具性與人文性同樣重要。《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片段中不少詞匯屬于北方方言,對于我們南方孩子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首先就絕非易事。因此教師在讓學生初讀課文要事無巨細,扎扎實實,自學的時間要充分,不能走過場;自學檢查時要不僅要檢查生字新詞的讀音,也要檢查難讀的句子的朗讀;對于高年級的學生,還要培養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在方法也可以作適當的指導。
3、課堂應該“還學與生”。教學時,我重點圍繞“你似乎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嘎子,一個怎樣的胖墩兒?”這個大問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把最能體現人物特點的句子劃下來,圈出關鍵詞,通過抓住描寫人物動作、神態的詞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而后小結了作者寫人的方法——主要是動作描寫,并請學生依據對文本的感悟上臺表演摔的場面,表演者和觀眾都進一步加強了對動詞的理解和感受。
4、倡導讀寫結合,以讀促寫。“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在習得知識后就要遷移訓練,在明確了作家徐光耀在動作描寫上的精妙之處就可以及時地讓學生進行課堂小練筆。機不可失,在小嘎子摔跤比賽輸了的情況下讓學生仿寫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兒的第二次比賽》就順理成章了,輕而易舉地達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目的。
5、引領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我們要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在學生被文中的主人公深深打動時,教師適時地推薦課外閱讀,讀整本小說《小兵張嘎》,引領學生走出課堂,投身于廣袤浩瀚的語文世界,進一步激發閱讀更多中外名著的興趣,文學底蘊隨廣泛閱讀而不斷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