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小經驗
行為后果法有利于從小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并促進自主意識的發展,逐步形成做事三思而后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很好的抑制幼兒的不適宜行為,讓幼兒從心理和身體上達到心服口服的作用,對以后的這種刺激產生回避的反應,他們回自己了解到做錯了事情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責任,這又是他們恰恰畏懼的后果。
三.愛心感化法
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植根于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只有在愛的基礎上,教師才會投入全部力量,才會把他的青春、智慧無怨無悔地獻給孩子們,獻給教育事業。
不論教師用什么方法改變幼兒的不適宜行為都要對幼兒有愛心,發自內心的的情感去教育幼兒。愛心是連接幼兒和教師心靈之間的橋梁。是打開幼兒心智的鑰匙。這也體現了一個幼兒教師的職業素養,幼兒教師應具備的重要職業素養之一就是熱愛幼兒,而且教師對幼兒的愛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愛孩子才會親近他們,愿意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采取適當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去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只有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才會信賴老師,依戀老師,愿意接受老師的指導。
愛表現在溫柔的動作、真誠的語言等。艷艷在午睡時不僅不睡覺還唱歌影響其他小朋友睡覺。勸說她許多次都不管用。我認為得深入了解她用愛心感化她。我來到她身邊,看到她臉上有飯粒,輕輕幫她拭去。我又用毛巾把她臟兮的手擦干凈。又詢問了她平常的愛好等。我發現她對我的陌生感消失了。我幫她蓋上被子坐在她身邊看著他睡著了。這件事后,她經常主動和我說話。我們的感情加深了。只有處理好我們與幼兒的關系,用真心對待他們才會得到有幼兒對我們的信任。
再比如小桐,他是班里最調皮的幼兒,對于他我有點黔驢技窮了。強制命令他毫無用處。我突然發現他喜歡玩拍手游戲,我投其所好和他一起玩。漸漸地我變成了他的一個小伙伴。當他調皮搗亂時,我告訴他:“你又調皮了,老師很生氣,你不聽我的話我很傷心。我希望你能安靜下來。”他停止了自己的行為,生怕失去一個玩伴。愛心的付出也會得到回報。飯后,我搬餐具下樓,我回頭卻發現小桐搬著少量餐具幫我來了,看著他憨態可掬的樣子一股感動之情油然而生,那一刻,我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我用愛心換取的是幼兒的愛心,用真誠換取的是幼兒的關懷。這也加深了我對那句話的理解:‘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幼兒教師的愛不是出于個人情緒的偏愛,也不是沒有原則的溺愛,而是理智的愛,其中即包含對幼兒的尊重,也包含有對幼兒的嚴格要求。拿出你的真心對待幼兒,你會發現你同樣也得到了孩子們的愛,你會感覺到你與孩子之間涌動著連綿不絕的愛。用愛心感化幼兒,用真情感染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