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活世界回歸----透過看課程
向生活世界回歸
教育網-幼兒教育頻道()摘錄,版權歸作者所有,謝絕采集。
——透過《綱要》看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后現代主義課程專家多爾指出:“適應復雜多變的21世紀的需要,應構建一種具有開放性、變革性的新課程體系。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體系的載體,而成為一種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發(fā)展過程……”《綱要》為幼兒園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多爾的觀點則為我們對幼兒園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使我們對幼兒園課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兒園課程需要生活化,應貼近幼兒的經驗與生活,要時刻追隨孩子的興趣。 一、幼兒園課程向幼兒生活回歸 傳統(tǒng)教育課程往往只注重學科知識,強調技能的訓練,脫離現實生活,沒有考慮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沒有真正貼近幼兒的生活,無助于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視野,忽略了孩子興趣和能力上的個體差異。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孩子們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生動又有趣的變化。《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劃分,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新《綱要》強調的是課程應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和需要密切相關,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幼兒的生活,從他們的生活入手,多給孩子提供體驗生活的機會,讓他們對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把孩子引向生活,讓生活走近孩子,使學習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課程可以追隨幼兒的經驗與生活,既可以由教師預設,又可以由師生共同引發(fā)或幼兒自發(fā)生成。 “十一”長假后,孩子們回到幼兒園,他們對自己假期去過的地方非常感興趣,聚在一起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于是,我們就抓住這個教育時機,開展了一次“我愛我的祖國”系列活動,幫助孩子感受祖國的偉大,培養(yǎng)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提高他們的觀察力、思維能力、材料的積累意識、語言的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由此活動我們延伸的系列活動:“各地的名勝”、“特產”、“名小吃”、“交通工具”、“河流”、“高山”等等。孩子們學得非常投入和開心。 “燒烤”人們都喜歡吃,尤其是孩子們,它們對燒烤很有研究,于是,我們以孩子的興趣為切入點,在班上開展了關于“燒烤”的系列主題活動,有“燒烤的食物”——美術活動:做魚、藕片、羊肉串等等;“出售燒烤”——認識人民幣,計算數數等等;“小小招待員”——認識餐具、飲料等的分類、對應等;“保護環(huán)境”——垃圾分類,衛(wèi)生教育等等;“小心防火”——安全教育、自我保護等等。正因為燒烤是孩子們熟悉的活動,貼近幼兒生活,所以幼兒學習起來很有興趣。只要教師挖掘出對孩子有教育意義的主題來,都可以作為課程的內容。 二、幼兒園課程要追隨孩子的興趣 《綱要》指出“善于發(fā)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時機,提供適當的引導”的教育觀念。幼兒由于閱歷學識等緣故,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自然界四季的輪換,春之綠意盎然,夏之生機勃勃,秋之收獲金黃,冬之雨雪霏霏;馬路上飛奔的汽車,紅黃綠的節(jié)奏;穩(wěn)坐如鐘的不倒翁,千里傳音的電話機……幼兒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無限的渴求。對幼兒而言,學習的邏輯是生活的邏輯,而不是系統(tǒng)知識的邏輯。生性好動,喜歡探索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學習家。區(qū)域活動正好為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探索性提供了生長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