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活世界回歸----透過看課程
玩水對于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感興趣的事,他們常常把小杯的水倒進大杯里,玩得不亦樂乎,雖然再三提醒他們玩水時盡量不把水弄到衣服上和桌上,可孩子們經常因為玩的高興而顧此失彼。為了提高幼兒玩水的科學性,我在科常區準備了大小、高低不等的帶有刻度的量杯,目的是讓幼兒自己探索出容量的守恒性。孩子沿著教師所鋪設的“探索軌道”前進,甚至還得出一個高論——我用100毫升的水倒進大的杯子里看上去少,倒進小的杯子里看上去多,我知道其實是一樣多的。這是我預料之外的在這么短時間內探索出來的數學邏輯經驗。 潘陽小朋友在玩水的時候不小心把水潑到了桌子上,他就用手去擦,擦著擦著,他高興的喊:“我畫了一條魚了!”他這一喊,引來了幾位小朋友,并使這一舉動迅速擴散——陳林熙用手指蘸上水,在桌上畫起了花,高越把紙巾蘸濕了,在桌上畫起了云,李洋干脆拿著擦布,在桌子上畫起了大樹……這是一種多么有價值的玩水的新方法,他們可以不受紙張的大小、命題的限制,無拘無束、自由大膽的表現。誰能說他們畫得不好嗎? 第二天我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一支“筆”(在筷子上扎一塊布),孩子們拿著“筆”在操場的水泥地上畫呀畫,瞧孩子們高興的樣子——王劍卷著袖子,手捋了一下額頭,向同伴炫耀者:“看,我畫的蘋果樹上長了好多好多的大蘋果。”馬陳畫了一幢幢高樓房;殷洲干脆把一杯杯水潑在地上,高興的喊道:“放煙火了,放煙火了。”就連平時在教室里不大愿意畫畫的周易今天也畫的特別起勁。……。孩子們在輕松、愉快、自由的氛圍中盡情的表達著、表現著、創造著。 三、幼兒園課程應貼近幼兒的生活與經驗 《綱要》第一部分總則第五條提出“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生活是一種實踐,一種參與,也是一種體驗。課程可以追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凡是幼兒需要的,感興趣的事物,幼兒覺得奇怪的現象,幼兒感到困惑的問題,尤其是隨時隨地在他們的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和發現的,又是他們急于想知道或解決的問題,都應該及時地納入到課程和活動中來,讓幼兒自主生成、自主探索,只有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的經驗才受到真正的重視,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的真實生活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我為什么會長大了?”、“大橋為什么不塌下來?”“風車的世界”、“奧特曼”等等。 大班活動《車展》,就是根據幼兒對汽車的已有經驗而設計的。幼兒每天都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汽車,幼兒園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大多數家里都有好多汽車模型,只要爸爸媽媽給他們買了新車,他們都要在班上炫耀好幾天,很多孩子還能說出許多款型、功能不同的汽車的名稱來。開始我們設計這節課的時候,目的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手工技能,培養孩子的團結協作的精神,共同制作汽車,但孩子們帶來了許多汽車模型,放在一起比試,就像一個“車展”,而電視里也接連不斷地在推出xx年新款車,我們從中受到啟示,將這節課設計成“車展”,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讓幼兒在“參觀汽車”、“制造汽車”、“展示汽車”中展現自我,體驗成功。我們看到,這個活動的主題是幼兒所喜歡的、感興趣的,孩子們調動了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并有效地和身邊發生的事想聯系,同化了外部世界,為孩子構建了新的認知結構。 四、幼兒園環境是幼兒最好的課堂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發展依賴與生存的環境,幼兒每時每刻都在與環境發生交流,環境是幼兒發展的資源,幼兒只有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獲得發展。”我們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教師要積極創設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把握、利用蘊藏在環境中的教育資源。 以前我們對環境的要求是衛生、安全、方便,幼兒園活動室的墻飾都是教師在開學前就布置好的,每當新學期來臨,教師們總要苦思冥想出各種主題和內容來布置墻面,希望給孩子們一個驚喜。但常常是老師們的一番苦心只換來孩子們短暫的關注,更多的價值體現在裝飾美化教室,展示教師的美術水平上。現在我們對環境的要求提升為富于變化,有助于幼兒探索,便于幼兒合作。我們不可能每天都把孩子帶領到自然和社會里去感受教育,但是我們可以把自然和社會搬到幼兒園里來,于是幼兒園里出現了“海底世界”、出現了“春”、“夏”、“秋”、“冬”、出現了“旺仔超市”、出現了“貝貝醫院”、出現了“小巧手理發店”等等,為幼兒創設自然和社會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