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做豆漿》研討實錄中班科學活動
4、延伸活動:在區域活動中投放省編教材學習包中的“看圖說一說:4種制作豆漿工具的演變過程,并在圖旁寫上序號。”
第一輪研討活動自我反思
一、適宜性行為
1、活動氣氛輕松,材料豐富,充分調動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2、教師與幼兒平等相處。
3、考慮到制作豆漿需要,選擇方便幼兒的環境。
二、不適宜性行為
問題1:教師在活動指導中沒能很好地把握全局。
原因:由于食堂的粉碎機在制作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操作中機子會移動,需要有人踩住機子的下端,同時豆漿渣隨機子摔出會砸到人。因此教師主要關注粉碎機的制作,從而影響了對其他組的關注。
對策:這類活動可請生活老師來幫忙。
問題2:教師點評不到位。 原因:活動的目標有“學習制作豆漿”,這是評價的重點,而評價時教師沒評價到。
對策:對每組幼兒的活動都要點到,如每一組請一位小朋友來說說自己組的情況,發現了什么,然后再通過成果的展示或使用中的困難進行比較,從而讓幼兒真正明白哪種工具方便,了解工具的演變過程。
問題3:教師語言不夠簡潔。
中一班第二輪研討活動實錄( 陳寧) 教師: 陳寧
活動目標:
1. 嘗試用不同的工具制作豆漿,學習制作的方法;并能用語言、圖示表達交流制作的過程。
2. 體驗、分享制作豆漿的快樂。
3. 感受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準備:
1. 幼兒操作用品:石臼,石磨,電動粉碎機;黃豆、杯子、勺子、抹布;
2. 幼兒記錄表(參見附錄)
3. 事先與幼兒園食堂聯系好時間,安排參觀食堂叔叔制作豆漿的過程。
活動進展:
活動一:參觀食堂叔叔制作豆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