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做豆漿》研討實錄中班科學活動
指導要點:
1. 事先與幼兒園食堂聯系好參觀時間。
2. 分小組觀看食堂叔叔用渣漿分離機制作豆漿、用鍋煮豆漿的過程。并懂得幼兒園食堂做豆漿的機器名叫:全自動渣漿分離機。
3. 品嘗豆漿。
觀察與分析:
幼兒在參觀中,懂得了要用泡過的黃豆做豆漿,了解到這種工具的名稱及制作豆漿的過程;并且產生了“自己做豆漿”的愿望。那么,“小朋友可以用什么工具來做豆漿呢?”帶著這個問題,大多數孩子從家里抱來了“電動粉碎機”,有的到花鳥市場買到了石磨。老師也從舊貨市場買來了石臼。
活動二:感知工具
指導要點:1. 知道制作豆漿的幾種工具的名稱及用法。
2. 幼兒嘗試用不同工具做豆漿。
3. 說說自己是怎么做豆漿的?有何發現?
觀察與分析:
幼兒對操作工具制作豆漿興趣濃厚。當看到自己也能做出白白的豆漿時,幼兒情緒十分激動和自豪。在科學區和小組教學的操作活動中,幼兒發現:不管用什么工具,都要邊做邊加水才行。在反復操作工具的過程中,幼兒還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
1.大石臼很快就能舂出豆漿,小石臼的石錘太小,豆子一直舂不爛;
2.用石磨做豆漿時,要將豆子舀到洞洞里才行,如果豆子卡在洞洞里,可以用小勺的柄把它們捅下去;
3. 在電動粉碎機里加豆子時,要把小蓋打開,將黃豆加到有刀的小罐子里,才能磨出豆漿。要先蓋緊蓋子,再按開關,豆子才不會飛出來。
那么,這三種工具里哪一種工具做出的豆漿最好喝,而且用起來最方便呢?在這個問題上幼兒產生了分歧。于是,我介入了他們的爭執之中,提出疑問:“哪一種工具做豆漿時最衛生,不會弄臟桌子和地板?”從而引導幼兒繼續進行觀察和比較。
活動三:比較工具
指導要點:用圖表記錄自己的發現。
觀察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