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做豆漿》研討實錄中班科學活動
每次操作活動后,教室的地板和桌面都會弄得很臟。在師生共同收拾整理的過程中,老師提出了疑問:“你們有沒有發現,放哪種工具的桌子最臟?”“是不是用石臼、石磨做豆漿的小朋友不夠小心呢?”幼兒再次小心的操作了工具后,總結出用“電動粉碎機”來做豆漿,桌子和地板會比較干凈。在此基礎上,幼兒又探索了省力情況;在“觀察角”陳列的豆漿中比較渣多渣少情況。本次活動,將延續這幾次的探討。
本次活動的指導要點:
1.引發幼兒進行“制作豆漿比賽”,探究哪種工具制作豆漿速度最快。
2. 關注幼兒操作電動粉碎機的安全情況。
3. 提醒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圖表上。
4. 通過圖表的比較幼兒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
引發后續活動:探索用不同工具制作的豆漿煮熱后飲用口感有何不同?
第二輪研討課題組集體反思 執筆:羅穎琳
一、適宜行為:
a、新手教師——林碧緣
1、目標的制定和材料的投放、環境的創設都體現了教師對幼兒自主探索、體驗、交流的支持和滿足。
2、對幼兒的探索過程能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b、能手教師——陳寧
1、設置活動網絡有助于推進活動的進程,有助于教師心中有數地引導幼兒進行有目的地探索。
2、教師對材料工具的投放考慮周到,使幼兒在操作中能用勺較好地調節加豆、加水的量,讓幼兒在探索中減少干擾因素。
二、不適宜行為:
a、新手教師——林碧緣
問題一:本次活動中教師對活動目的不夠明確,因而指導要點重心不夠突出。
分析:本次活動中教師雖然注重讓幼兒在操作中探索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幼兒的問題仍然停留在上兩次活動出現的問題上,教師對指導要點的把握不能體現是幫助幼兒驗證解決問題的方案還是對新問題的探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