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待孩子打人和被打
在班集體里,總會有少部分愛攻擊別人的孩子。其表現就是搶人家東西,什么都要搶先,愛打人等。一旦有了糾紛,他就動手打人,不會說理。攻擊性行為更多是破壞行為,看見別人玩積木很開心,他走過去把積木搭成的房子推倒了;看見同伴畫的畫很漂亮,直接加上幾筆去破壞;或者對著同伴吐口水、推人等,讓人家不痛快。像這樣的孩子過去較少,一個班集體中會出現一兩個例子而已。近幾年,幼兒攻擊性行為卻不斷增長。主要原因有:隔代教育——孩子從小由老人帶大造成零教育,得到老人過分寵愛、呵護,習慣為孩子不良行為尋找各種理由,為孩子行為后果承擔責任等。有時孩子打人了,爸爸媽 媽教育孩子,卻被爺爺奶奶罵一頓。孩子在園受批評了,或者沒有得到特別照顧,老人還會直接找老師“教育”一番,孩子也就更加為所欲為。環境因素——家庭成員對孩子關愛過度,缺乏原則要求,以致孩子養成獨占、獨霸的習慣,在家里什么好東西都是他一個人的,容不得別人,他要什么,就得給他,不許別人有,所以到了幼兒園,他就會跟人家搶東西,不講道理,也不會講道理。還有一種毛病,也是受身邊大人的影響所致。大人總看著別人的東西好,總愛攀比,人家有的,他也得有,給孩子造成一種不良影響。榜樣不好——孩子從小缺乏同齡伙伴,在電視節目中模仿超人、打斗游戲,孩子覺得這樣很好玩,看見其他孩子,會突然去推人、打人,看見別人哭還大聲笑,從小缺乏辨別是非能力和同情心。有些是看見別的孩子打人,自己也偷偷模仿。在大班階段,男孩子最容易出現模仿壞習慣、起哄等不良行為,需要成人及時制止、教育。面對這種攻擊型孩子,老師需要花費一定精力去教育個體和全體,尤其需要從情感方面著手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品德,讓幼兒懂得分辨是非、對錯,不隨意模仿和從眾。但如今的教育,已經不只是單純的師生間的教與學,家長的干預、偏袒,也是常有的事。對于經常會攻擊同伴的孩子,除了堅持正確教育、引導,有時要適當地給予言行控制,給予自己獨自承擔后果的機會。在集體中存在攻擊性孩子,集體中就會出現常有孩子被打、被侵犯的現象。愛攻擊的孩子通常只對性格懦弱、膽小、貪玩或者個性過于張揚、愛嘲笑別人的同伴“下手”。從小班開始,老師會在班級主題活動中告訴孩子如何建立自己的立場。首先要明白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不對,不模仿不對的行為,更不要隨意去招惹攻擊型孩子。被別人無故攻擊時,一定要大聲、嚴肅地告訴對方“你不可以碰我”。如果對方行為過于暴力,還可以在語言制止過后,推開對方直接找老師說明原因。被攻擊的孩子同樣也是在家過于保護的孩子,沒有解決能力和自信,遇事只會找老師幫助,造成一種依賴心理。這樣的孩子,要多放手讓孩子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要有迎難而上的自信,大人會告訴你方法和建議,但要靠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家長們也許認為“孩子被打和孩子打人”都是小孩子間很正常的事情,長大了就好。行為習慣從嬰兒已經開始建立,來到幼兒園,最容易分辨出孩子行為習慣的好與差,看出孩子成長在怎樣一種教育氛圍的家庭,孩子間比的就是行為習慣。孩子在集體中的成長,也同樣看出家長的成長,這是相互的。開學兩周,班級女孩子明顯懂事、乖巧了,基本不參與無理行為。男孩子卻開始出現兩個極端,一半是非常上進、好學,偶爾調皮也是男孩子的天性;但也有一些孩子經過一個假期的放松,開始“黏”向打鬧、攻擊行為行列,覺得很好玩,影響班級活動,還耽誤自己的學習。出現這樣的行為更多是模仿,處在個性不穩定階段。只要家長重視,配合幼兒園及時給予正確教育,孩子很快可以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