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案例:打開真情的閘門
3、選擇學生最喜歡的切合他們實際的文題。文題選得好,可以觸發學生的靈感,誘其打開記憶的倉庫,把自己看的、聽的、說的、玩的都傾吐出來。有了這種寫作愿望,才能思接千載,心游方向,浮想聯翩,就會有事可記,有情可抒,有理可論,因為寫自己,學生才有得寫了。
4、引導學生重視寫作之本——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培養情感,訓練思維,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習作文的目的是為了生活應用。
(二)、調動真情實感,明確寫作的靈魂和恒久生命力
我們總是要求學生寫作文要表達真情實感,但真情實感從哪里來呢?這個作文教學案例告訴我們:真情源于真心的撞擊和交流,實感生于實事的觸發與反思。案例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自我,醞釀出介紹自我的真實需求。正因為感情和欲望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實感,就會激起血液循環的充奮,從而使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都處于積極活動狀態。于是,頭腦中儲存的許許多多的人、事、物、景以及妙詞結句都會紛紛涌現出來,并有形諸筆端的迫切感,這時就易成文,且能寫出真情實感的感染力強的好文章。如文章《我長得很黑》《我的吉它夢》等,因為他們以“吾手寫吾心”,文章自然生動感人,富有個性。
(三)、關注寫作方式、過程。案例中較注意采取靈活機動的作文教學方式,真正做到見木又見林,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能力,使教師由“獻血者”轉換為幫助學生逐步學會以自我意識主宰文章的“造血者”。作文以高度綜合性與思想性,使任何一味循規蹈矩的教學方式注定要遭受失敗,因此,不要把作文課上成“理論指導課”,也不要把作文變成一種硬式的模式要學生去套。
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味地獻血,總有枯竭的一天,而不斷造血,才能使作文教育保持先進與活力。
1、打破作文課的常規教學模式,寓文于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方式取得良好效果。
2、把作文技巧變成學生的需要。應該說,作文教學面對的不僅僅是課堂、課本,它涉及到學生的生活空間,并且,對這個空間的體驗程度關系到作文的質量,因此作文需要生活的積累,尤其重要的是,作文過程中需要情感的投入,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教師要想方設法的激發學生醞釀情感渲泄的需要,寫作技巧的需要。
(四)、評價要創新
“以我為中心,以真為基礎”這一原則的核心是解決學生無話可說或有話難說的問題,調動學生作文積極性,作文涉及到的一些消極東西,教師應加以引導,不應因此一棒打死。評價中要以激勵學生作文熱情為主,“強調個人的自由表達,能敞開心扉,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教師都要肯定,以贏學生對于寫作短時間的勢能為長久性功能。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端正學生對于寫作的認識,抓住每一次契機,以豐富多變的教育元素,以全方位的教學新模式去開啟學生思想的汪洋大海,使作文教育成為新型教育模式下新型教育思想一個很好的載體。